編者按:
2023年,榆陽區區委區政府聯合都市更新集團發起榆陽區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研學營地“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項目”設計大師工作營(下文簡稱“補浪河大師工作營”),聚焦榆林獨特而廣大的防沙治沙成果,力圖深入挖掘并整合這些獨一無二的潛在自然人文歷史資源,規劃展現榆林毛烏素沙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打造獨具特色的“沙漠生態園博園”。
基于項目的復雜性,特采取“大師工作營”模式,形成項目策劃、規劃、景觀、建筑、燈光照明、公共藝術、視覺導覽等多專業的系統性工作平臺,實現全生命周期動態、有機的管理,形成整體實施型空間藍圖。本文邀請補浪河項目總規劃師——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黃晶濤,分享榆陽區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研學營地“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項目”景觀規劃中的前沿思想與創新理念。
補浪河景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陜蒙交接地帶,長期面臨土地資源貧瘠、沙漠化嚴重等問題。毛烏素沙漠的治理,是關乎全人類生存環境的全球性重大課題。此外,補浪河景區作為城市周邊的生態景區,不僅承載著展現地方特色的重任,更肩負著傳承和弘揚治沙精神的歷史使命。然而,在開發與建設的道路上,景區面臨著諸多限制。每一棵樹,都是治沙人辛勤汗水的結晶,是寶貴的生態成果,需要得到最嚴格的保護與珍視。既要秉持生態平衡的理念,又要深入挖掘和展示治沙文化的深厚內涵與獨特價值,力求在保護與利用之間找到平衡點,是補浪河景區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毛烏素沙漠
在此背景下,榆陽區區委區政府聯合都市更新集團發起榆陽區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研學營地“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項目”設計大師工作營,聚焦榆林獨特而廣大的防沙治沙成果,力圖深入挖掘并整合這些獨一無二的潛在自然人文歷史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沙漠園博園”。項目以策劃為先導,先由策劃團隊提出“沙漠園博園”的整體定位,精心策劃了十二個園中園的主題旨在突出項目的核心亮點。接下來,規劃團隊與策劃團隊緊密攜手,對景區的生態資源特征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科學、可行且富有前瞻性的規劃框架。再由建筑、研學、智慧、燈光照明、公共藝術、視覺導覽等領域的專家與團隊,從不同專業的獨特視角,為補浪河景區帶來更多更具創意性的設計作品。
總規劃師黃晶濤訪談
補浪河景區景觀規劃
規劃團隊不僅為補浪河景區的整體布局和空間設計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同時確保了生態、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是實現景區可持續發展和治沙精神傳承弘揚的關鍵所在。
都市更新集團邀請到了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黃晶濤作為總規劃師,黃晶濤領銜的規劃團隊以前瞻性的設計理念,為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景區繪制了一幅生態與治沙精神交織的壯麗圖景,樹立了一個兼具文化高度與鮮明主題性的規劃典范。本文將共同探尋黃晶濤領銜的規劃團隊如何巧妙地將治沙精神融入規劃設計之中,巧妙地將治沙精神融入設計之中,這不僅是一場關于景觀規劃的深度對話,更是一次對治沙精神與生態保護理念深刻理解的呈現與致敬。
黃晶濤
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授級高級規劃師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曾任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廈門分院院長、濱海分院院長、總院院長
基于補浪河項目定位高、操盤復雜的特點,榆陽區政府聯合都市更新集團發起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研學營地沙漠園博園設計大師工作營的創新方式,請問您如何看待這種工作方式?
以策劃先行的方式將沙漠園博園項目與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相結合,項目本身就具有了高度的綜合性和鮮明的主題性。同時,采用大師工作營的方式,匯聚各領域的頂尖專家,聯合多專業、高水平的大師團隊一起為項目進行量體裁衣式的設計定制,不僅促進各專業的交叉、融合與碰撞,還確保了設計方案的專業性、創新性和可實施性。
▲多專業協同工作流程
補浪河景區不僅僅是一個體現治沙精神的項目,更深層次地體現了集體主義精神的時代精神。請問在設計之前,您是如何進行深入的文化研究的?這些文化研究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規劃設計之中的?
54名女民兵與沙漠的抗爭是治沙1.0時代,不僅重塑了地域的生態環境,更在人與自然的互動中孕育出治沙精神——不屈不撓、勇于挑戰的生存意志。隨后,治沙進入2.0時代,省運會項目的融入為這片曾經的沙海增添了新的活力與景觀,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的發展。當下即是治沙3.0時代,正從單純的防沙治沙邁向養沙用沙的新階段,這將是一個集生態修復、文化傳承、精神展示與經濟效益于一體的全新時代。它不僅是對治沙成果的生動展現,更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路徑的積極探索。不僅要與沙漠和諧共處,更要充分利用其資源,通過精心規劃的景觀軸線,串聯起幾代人不懈治沙的壯麗篇章。
在這個過程中,規劃團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塑造的空間主軸形成層次分明、富于變幻的空間景觀序列,同時也是文化主軸展示地域特色以及多種文化主題園,更是精神主軸深刻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與決心。
▲毛烏素治沙精神之軸
▲毛烏素治沙精神之軸的六部曲
請詳細闡述一下您對設計基地及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景區的設計切入點、設計理念及總體策略。
規劃從國家地理格局、大生態、超越行政邊界的尺度認知補浪河景區,分析區域的水文地理、流域風土、歷史演變,找到場地的“魂”,用治沙精神指導立意,以現有沙漠生態治理成果為基礎,保護保育生態基底;以補浪河流域風土為脈絡,梳理流域水文系統,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沙則沙;以女子民兵連治沙精神為魂,形成治沙精神文化軸,加強空間秩序,同時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升場地交通系統,并提出“加強生態示范、保育保護毛烏素沙漠‘林田湖草沙’治理成果,促進文旅發展、以景點輻射周邊帶動全域旅,展現本土特色、提升區域文化影響力,弘揚治沙精神、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四個規劃目標,發揮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社會影響力,發掘用地潛力,構建集“生態治理示范”“研學科普展示”“旅游度假標桿”為一體的、具有“沙漠園博園”展示功能的“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示范區。
▲規劃目標
規劃提出“一軸、十二園、三線”的規劃結構,組成補浪河沙漠園博園的總體空間格局。
一軸:
即治沙精神文化主軸,以治沙精神報告廳為原點向外延伸,構建統領全園的景觀主軸線。
十二園:
充分考慮密林、疏林、沙丘、農田等資源條件與策劃功能的匹配和結合,通過“沙漠變花海、沙漠變綠洲、沙漠變良田、沙漠變森林、沙漠變樂園”的巨大轉變集中展示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成果,提煉形成以“農、牧、林、草、花、濕地、湖溪”等生態主題特色劃分園區,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共同組成沙漠生態主題景觀園博園。
三線:
即大漠風光巴士游線、越野機車穿越游線及沙地湖溪徒步游線,形成三條核心區與拓展區之間的特色體驗聯絡游線。
▲十二園區位分析
▲項目鳥瞰圖
此外,基于場地內部脆弱敏感的生態系統,松散的場地空間秩序,單薄的內外交通系統以及場地周邊旅游配套資源較弱等問題,規劃團隊提出理水脈、通游路、定軸線、育生態、營配套、劃功能六大核心策略,重塑生態空間、植入功能業態、優化生態格局,對景觀風貌提升形成積極影響,建構起生態保護與綜合利用的新典范。
▲核心策略
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景區作為毛烏素沙漠里的一顆明珠,不僅凝結了女子治沙連的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治沙精神,也體現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注重維護生態平衡。請問您是如何在設計中落實這個原則的? 又會對生態治理類項目帶來怎樣的啟示?
在毛烏素沙漠地區的“林田湖草沙”生態提升問題上,我們首先研究了區域的地文系統、水系統,分析鄉土景觀的形成原因,以及上升到更大尺度——解讀胡煥庸線,甚至是近年來400mm降水線北移對毛烏素地區氣候的影響,及研究所處農牧交匯地帶的地理特性。研究得出毛烏素地區的氣候并不是傳統認知里的干旱缺水而是雨水豐沛的結論,更真實地了解到了補浪河項目的生態現狀,才能在生態保護方式的選擇上做到因地制宜。
▲水文及地理區位圖
對于生態治理類項目,需要尊重場地現狀自然環境及生態條件,充分研究場地周邊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建筑風貌等特色,對基地及其周邊的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植被生長等情況展開全面調查研究,以此為依據在規劃設計中統籌考慮生態景觀和文化的延續性,對現有治沙生態成果保護的前提下,處理好旅游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合理利用自然人文資源進行適度開發。
補浪河項目將對榆林乃至更廣泛的地區產生哪些積極的影響?
補浪河項目地處榆林的鄉村,所以要考慮通過項目來帶動周邊農村的發展,吸引城里的市民到鄉村旅游,達到城鄉互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毛烏素沙地所獨有的自然、人文、歷史等地域資源,決定了場地里的獨特性,因此項目要融入鄉村環境,不能為了生態治理而治理,要考慮經濟性,考慮文旅融合,理解“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摒棄城市化景觀的設計語言,考慮后續實施的易操作、低投入、低維護,整體景觀效果達到耳目一新。
▲項目鳥瞰圖
請您談談您對于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景區未來發展的期待。
第一階段應該是“+生態”,要完善景區的服務配套、市政基礎設施等,提升景區的“硬”實力;第二階段的未來才是“生態+”,注重活力、魅力、文旅、研學、游學等系統性的建設,形成景區的“軟”實力;軟硬結合,實現景區高水平的呈現。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