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用來生活與工作的建筑空間在形態與功能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筑設計也從單一的物質空間構建,逐漸轉變為對人文關懷、功能優化、生態環保及藝術美學等多維度追求的綜合性藝術,各種新穎、獨特且富有深刻哲思的建筑創意與設計概念層出不窮,催生了“綠色建筑”“智慧建筑”以及“生態城市”等一系列新型建筑形態的出現。在此大背景下,知名建筑設計師陳飛先生以其與眾不同的設計理念,使建筑在結構、功能以及美學等多個層面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賦予了建筑體更強勁的“生命力”,不僅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享受到了更加舒適、便捷且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環境,更深刻影響了建筑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
建筑設計師 陳飛
陳飛先生現任職于中國建筑設計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濟建筑設計研究院”)。在此工作期間,陳飛先生深度參與了眾多具有顯著社會影響力和高度創新價值的建筑設計項目,包括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繁昌校區的整體規劃與設計、安徽醫科大學新校區生活區設計、達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新院區規劃與建筑設計項目以及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等。在這些項目中,陳飛先生從地域文化、環境適應性及未來發展趨勢等多維度出發,貢獻了諸多獨到、創新的設計方案,使最終呈現的建筑作品不僅在視覺上令人耳目一新,更在建筑功能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傳承、優化以及提升,極大地提高了建筑的使用效率與舒適度,使該建筑在落成后能夠發揮出比預期建設目標更為卓越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其中,陳飛先生在教學建筑設計方面的造詣與成就尤為突出,成功打造了眾多具有集美觀性、環保性、創新性和實用性的教育建筑設計典范,這些作品不僅在功能上實現了對傳統教育空間的超越,更融入了地域文化的精髓與學校的教育理念,從而塑造出既富有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教育需求的新式校園。在陳飛先生看來,教育建筑不僅是提供學生學習知識的傳統場所,更應該是啟迪智慧、培養品格、促進社交和增強歸屬感的多元化平臺。他堅信,一個優秀的教育建筑應該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并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充滿靈感的學習環境。
陳飛建筑設計概念圖: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繁昌校區教學樓內部圖
秉持著這樣的建筑設計理念,陳飛先生在實際的方案設計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建筑傳承以及其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時,更加深入挖掘并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創新性地設計了一系列富含人文關懷的細節元素,使得建筑本身突破了傳統功能的局限,并衍生出了更多元、更豐富的使用場景與體驗價值。比如在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一期)項目的規劃與設計階段,考慮到海南地區雨季較長且氣候多變,師生們在雨天出行常面臨衣物濕透、行走不便以及因避雨而耽誤行程等困擾,陳飛先生提出在校園內多使用“風雨連廊”的設計。所謂“風雨連廊”是一種連接校園內各個重要建筑(如教學樓、圖書館、宿舍樓等)之間的室外步行通道,通常采用透明或半透明的頂棚材料構建一條既能遮風擋雨,又能保證自然光線透過的通道。陳飛先生增設 “風雨連廊”的設計構思有效解決了廣大師生雨天出行的困擾,為師生在突發的惡劣天氣環境中提供了一個安全、舒適、豐富的步行空間,并且陳飛先生在“風雨連廊”設計中加入了多元化的非正式交流空間,如學習室、創意書店、休閑咖啡廳等,這些空間的加入豐富了校園的公共空間層次,滿足了學生對于學習、休閑和社交多樣化的需求,還充分利用了風雨連廊的交通空間,使得原本只是普通、單一、交通的連廊成為一個集學習、交流、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停留空間。在這里,學生和教職員工不期而遇,自然而然地促進了不同學院、不同學科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為校園營造了更為濃厚的學術氛圍。該項目落成后得到了師生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與積極反饋,尤其是其中“風雨連廊”的設計更是成為校園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不僅在實際使用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解決了師生們雨天出行的難題,更在無形中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陳飛先生這種“以人為本、注重細節”的設計理念,不僅體現在“風雨連廊”這種細節設計上,更體現在他對整個校園功能的規劃和布局上。在傳統校園規劃中,教學區、生活區和運動區往往被生硬地切割成界限分明的獨立區塊。這種“楚河漢界”式的布局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校園管理,卻無形中加劇了功能區之間的物理與心理割裂,嚴重限制了學生的自然交流與多維互動。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興起與持續擴張,大學校園占地面積不斷攀升,上述問題愈發凸顯,導致校園空間利用效率低下,師生在日常活動中頻繁奔波,消耗巨大的時間與精力。為了打破這種局面,陳飛先生大膽創新,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校園布局理念。他將原本“各自為政”的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重新劃分為若干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的小區域,即“微縮型校園”。在這個“微縮型校園”中,每個小型的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通過精心設計的步行道、生態綠化帶和休閑空間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個個功能完備、交通便捷、環境宜人的“微縮型校園系統”。簡單來說,就是每個小區域都集成了教學、生活、運動等多種功能于一體,且這些區域之間由人行道、休閑廣場以及景觀廊道等公共空間進行穿插連接,使得師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舒適的方式,穿梭于不同的功能區之間,享受便捷的學習與生活體驗。
陳飛建筑設計概念圖: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校區俯瞰圖(部分)
陳飛先生在其所參與的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規劃與建筑單體設計、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的新校區規劃以及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松江校區的擴建等多個項目中,均深入采用了“微縮型校園”這一設計理念。在該理念的指導下,這些學校的各大主要功能區域,如學生生活區、教學區、配套服務區以及體育運動區等,通過采用符合當地氣候、地形以及文化特色的靈活空間布局策略與功能融合設計手法,輔之以構建獨特的交通體系、綠色生態通廊以及多樣化的共享服務空間,實現了各區域之間的無縫對接與高效互動,使得各區域既能滿足各自的功能定位,又能實現相互之間的協調與互補,如學生生活區與教學區之間通過便捷的步行通道和休閑交流空間實現了知識獲取與生活休息的流暢轉換、教學區內部不同學科樓之間通過共享中庭和協作空間促進了跨學科交流與合作、配套服務區則通過隨處可見的智能化的服務設施提升了師生日常生活的便捷性與舒適度。這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校園空間的利用效率,還促進了不同功能區之間的緊密聯系與資源共享,為師生創造了一個更加和諧、開放、富有活力的校園環境,為各類教學與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支持。
除了上述建筑設計理念之外,陳飛先生還提出了其他諸多極具前瞻性與創新性的設計理念,如“單體建筑復合化并向群組建筑發展”“正式與非正式學習空間的整合設計”以及“建筑立面生態化與藝術化的融合”。他將這些設計理念廣泛應用到了他所主導的一系列高校建筑設計項目中,成功地將之轉化為了一座座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美感的建筑實體,并通過科學、多元的空間布局與功能配置,促進了校園內各功能區域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建筑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共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優質的學習與生活空間,增強了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更為重要的是,陳飛先生的這些設計理念與實踐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教育建筑設計的理論體系與實踐案例庫,為更多高校進行校園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使廣大學校能夠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創造出更加高效、靈活、多功能的校園空間,不僅滿足了師生日益增長的學術研究與學習交流需求,還實現了師生對于生活品質、身心健康及文化體驗等多方面的追求。
憑借在建筑設計領域的卓越貢獻,陳飛先生獲得了“金閣獎·杰出貢獻個人獎”“建筑設計行業先鋒人物”等眾多殊榮,成為中國建筑設計行業的領軍人物之一。然而,面對榮譽與成就,陳飛先生并未因此止步,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智慧建筑設計、綠色建材應用以及生態城市構建等建筑設計中的新興領域,不斷探索和實踐更加低碳環保、高效節能以及人性化智能化的設計理念與技術。相信在未來,在陳飛先生等杰出建筑設計師的共同努力下,建筑設計行業將不斷突破創新,為人類社會的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貢獻重要力量。(黃婷婷)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