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省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宜居湖北“四好”建設為統領,以“強基固本、改革創新、聚勢提升”為主線,著力抓好“六個新”,全面推動住房城鄉建設各項工作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城鎮發展樣板,勇當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住房城鄉建設尖兵。
堅定不移聚焦中心和首要
奮力展現經濟支柱新擔當
緊盯房地產和建筑業“兩根支柱”,著力推動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以住房城鄉建設經濟的“穩”“進”“立”為全國全省大局多作貢獻。
實施房地產穩增長行動。聚焦激活融資,推進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落實見效,設立優質房企“白名單”,用足金融支持政策,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資需求,提振市場信心。聚焦促進銷售,做實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指導市州出臺非本地戶籍落戶獎補政策,引導人口梯次轉移和吸納新增人口,持續完善政策工具箱,因城施策調整首套和二套房首付比、“以舊換新”等政策,舉辦系列房交會持續造勢造市。聚焦擴大投資,推出“凈地”出讓,降低企業拿地成本,指導國有企業拿地后和頭部企業對接,實行代建制,盤活存量土地。對重點項目實行一對一服務,推進早開工、早建設、早上市。聚焦保交樓風險化解,充分發揮貸款支持計劃作用,積極爭取配套融資落地,建立常態化風險排查機制,強化預售資金監管,提前介入出險企業和項目,“一樓一策”做好處置化解。力爭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商品房銷售面積“雙回正”。
實施建筑業壯筋骨行動。實施“個十百千萬”培育工程,培育2家年產值過千億元企業、10家年產值過200億元企業、200家高新技術和“專精特新”企業、1000家中小型民營企業晉升專業承包一級資質、1萬家建筑企業轉型提質,著力構建綠色建造供應鏈體系。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機遇,廣泛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以及住房、市政等民生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工程建設標準“走出去”。組織重點企業與重點項目、平臺公司、地方政府對接,落實“資格預審+評定分離”等制度,完善“支付擔保+過程結算+支付預警”工程款拖欠預警機制,破解“接活難、結賬難”。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與投資績效評價、用地相關系統數據共享,幫助企業爭取更多資質和獎項,強化走出去接活的底氣。統籌推進“放管服”改革、科技創新等工作,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和產業集中度,打造湖北建筑業航母集群,構建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新格局,力爭建筑業總產值同比增長6%。
實施城建投資大提效行動。堅持一手抓精準調度,將城建項目納入“三庫”“兩算”體系,緊盯“三率兩量”每月精準調度。另一手抓資金保障,創新運用運營思維、商業邏輯和市場化手法,主動鏈接資源,爭取長周期、低成本的建設資金,持續幫助基層“弄到錢”“用好錢”“掙到錢”“能還錢”,力爭城建投資同比增長10%。
堅定不移推進流域綜合治理
奮力煥新生態城鄉新面貌
聚焦長江大保護重點任務,加快打通“兩山”轉化通道,變湖北的水資源優勢為水生態效益、水經濟效益。
實施城鎮污水處理提質行動。采取“特許經營、使用者付費、按效付費”的PPP新機制,全面啟動城鎮污水管網整治攻堅行動,重點推進生活污水直排口消除、管網空白區消除、管網錯接混接整治等工作。“一水一策”完成縣城黑臭水體整治。開展鄉鎮污水處理問題排查整治,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費應征盡征。
實施城鄉垃圾治理提質行動。抓好生活垃圾和廚余垃圾全周期治理,前端抓好減量,特別是要通過分類簡單化提升群眾參與積極性,以量定錢倒逼源頭減量;中端規范收運,建立“分類不精準退回重新分”機制,逐級倒逼全員參與;末端補齊短板,建成投用一批焚燒發電項目,推動13個鄉鎮分散式垃圾焚燒試點在上半年落地見效,力爭廚余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5000噸。推進建筑垃圾就地處理,就近回用。探索園林垃圾制成燃料或有機肥料的有效路徑。
實施萬里荊楚碧道建設行動。編制全省碧道規劃,出臺建設指引,試點示范培育親水型新業態和產業群落,將萬里碧道打造成生態廊道、交通廊道、旅游廊道。
堅定不移建強供應鏈體系
奮力競逐行業轉型新賽道
圍繞好房子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搭建住房供應鏈和綠色建造供應鏈,立足供應鏈、重塑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實施住房供需匹配工程,探索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堅持供應鏈思維,破解交易、市場和政府供給三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通過住房供應鏈歸集需求,以需定供、以需定建,促進供需適配,努力讓“人人有房住、房子有人住、人人住好房”。加快出臺高品質住宅建設方案,新開工50個以上高品質住宅試點項目,加快迭代產品,打造一批好房子樣板。優化對架空層、大露臺、大飄窗等的計容管理,激發開發商開發高品質住宅的動力。加快推動“三大工程”,推進城中村改造進度,實行房票安置,支持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收購二手房作為保障性住房,加速新房、二手房置換流通,帶動新房銷售,推動住宅從金融屬性回歸到居住屬性。
實施建筑業轉型工程,探索打造綠色建造供應鏈。堅持“卓越建造、支柱建造、智能建造、綠色建造、文化建造、天下建造”一體推進,搭建科技創新平臺,集中攻關“卡脖子”技術,加快壯大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新質生產力。搭建綠色建造供應鏈,大力推進策劃、設計、建材、施工、運維全過程、全周期集成應用,推行“BIM平臺上的裝配式+機器人”,實現建造過程和建造產品的綠色化智慧化。
實施城市“留量”升級工程,積極發展賽會經濟。依托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長江經濟帶城市高質量發展大會等特色化、高水平的展會賽事,鏈接全國乃至全球消費供應鏈,推動賽事展會與文旅經濟、賽事經濟、會展經濟等上下游行業深度融合,全面推進“文旅城人產”跨越式發展。
堅定不移推進雙集中發展
奮力打造城鄉融合新格局
順應“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的城市化發展規律,堅持做優省會、做大市州、做強縣城、做特鄉鎮、做美鄉村的原則,奮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實施“都市圈”共建行動。以三大都市圈為抓手統籌省內城市間、區域間協調發展,堅持區域聯動,推動都市圈規劃共編、環境共治、設施共建、民生共保、交通共聯。
實施“雙集中”行動。市州“雙集中”重點是把成果落實到城市設計和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上;縣城“雙集中”重點是加快市政、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縣城公共服務能力。
實施設計引領行動。在城市,強化風貌管控,研究從建筑設計到城市設計的新管理模式和機制,將城市設計納入圖審、竣工驗收,形成工作閉環。在鄉村,開展“千師相伴、強縣美鄉”活動,引導規劃師、建筑師、運營師等參與指導城鄉規劃建設運營全過程。
實施全域體檢行動。建立“發現問題—整改問題—鞏固提升”全過程管控機制。城市重點是聚焦住房到小區、街區、城區,開展全方位、全維度的精細化體檢;鄉村重點是開展鄉村建設評價,針對性整改提升。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通過運營思維、場景植入、功能嵌入,構建可持續發展模式,重點抓好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老舊城中村、老舊公園“五老”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圍繞“宜居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秩序、產業服務、社會治理”六大方面,實施小城鎮人居環境品質提升行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堅定不移深化共同締造
奮力提升城市治理新效能
抓住“精管善治”一個重點,健全“一委一辦一平臺”和“城管進社區”兩大機制,持續提升城市治理標準化、精細化、智慧化、社會化“四化”水平。
實施“城市細管”行動。抓好城市客廳、城市管家、城市驛站建設,推廣城市家具,推進窨井蓋整治三年行動,統籌做好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口袋公園建設,中小學、幼兒園周邊配套游園、驛站和等候區建設,國球進公園等。
實施“城市智管”行動。推動實現市(州)城市運管服平臺建設全覆蓋。強化“全市一個停車場”建設,建立省級停車監管平臺,推動城市停車信息聯網率達到100%。
實施“城市眾管”行動。堅持共同締造,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重點抓好“兩區”治理。在小區構建在職黨員干部領銜的“1365”治理體系,發動群眾做好老舊小區改造、物業管理、電梯加裝和垃圾分類等工作;在街區構建黨建引領的商會自治的“1245”治理體系,引導商戶文明經營、落實“門前四包”,加強行業自律。
堅定不移強化信息化賦能
奮力打造安全發展新樣板
堅持以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為核心,強化“數字住建”應用體系化標準化建設,加快實現城市安全管理從“人海戰術”向“科技之智+規則之治”轉型。
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全面加快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萬物賦碼、一標三實(標準地址、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建強智慧城市數字底座,嫁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平臺,對城市熱力、地下管廊等重點領域實時監測、有效處置,實現城市整體智治,打造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湖北樣板。
實施建筑智慧化管理工程。持續強化智慧工地系統建設和實名制管理,通過對施工現場人、機、料等關鍵要素的智能監控、預測報警,切實提升建筑領域本質安全水平。
實施燃氣本質安全提升工程。推進燃氣企業“四系統”建設和用戶“三件套”安裝。完成燃氣管道更新改造2200公里,全面提升燃氣管網設施與場站標準化、智慧化水平。
實施城市排水防澇和供水設施提升工程。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和第二水源工程建設,完善供水管網設施。創新采取合同節水管理機制,通過節水效益分享,降低運營成本。規范二次供水設施建設移交,開展用戶端供水水質和壓力抽樣檢測,讓群眾喝上“優質水”。
實施自建房安全治理工程。開展自建房銷號情況抽查核驗、隱患排查整治“回頭看”,落實網格化動態管理等制度,推動農村危房動態清零。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