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海霞/文 于飛/圖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城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推動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建設高質量城市。
12月12日,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指導下,由中國建筑文化中心等主辦、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2024年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落下帷幕。本次研討會以“共建和諧美麗城市 共創幸福美好生活”為主題,搭建起以人民為中心的“政企研學媒”協同創新交流平臺。
會上,政府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聚焦城市建設理念、城市規劃設計、城市建設實踐、城市運維管理四大方面,分享創新理念和優秀實踐,為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建言獻策。
錨定目標
滿足人民新期待
城市建設關乎民生保障和城市運行,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當前,城市發展進入了重要時期,正由大規模的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司長胡子健在致辭中表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順應城市建設的新形勢、改革發展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圍繞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重點實施好城市建設領域的民生工程、安全工程、發展工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文兵表示,集團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服務人民、宜居安居作為首要任務,全力投身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創新規劃設計理念,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用心做好運營服務,加快培育發展建筑業的新質生產力,引領中國建造。
中國建筑文化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尚少巖提到,中心以傳承弘揚中國建筑文化為己任,以竭誠服務住房城鄉建設行業為目標,將繼續建設好、運用好展會平臺,為行業搭建交流合作的橋梁,增進發展共識、凝聚發展力量、共享發展成果。
因地制宜
走出特色新路徑
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揚長補短,走出了一條條符合自身實際、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
安徽省合肥市在城市治理中,堅持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創新性提出幼兒園“三件套”、住宅小區“五有一納入”等做法,打造有溫度的城市空間。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以高標準打造人民心中的好房子,全市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全部完成改造;以高質量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用“數智”思維破解基層治理難題。遼寧省鞍山市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創新模式,發揚鞍鋼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實現老舊小區改造由“政府主導”向“共同締造”轉變,先后改造老舊小區174個,惠及22萬戶居民。山東省膠州市重新規劃布局了上合國際城、空港新城、樞紐港新城等“五大新城”,打造“16個基地”“40個組團”,聚焦智能制造、現代商貿等產業,不斷提升上合示范區戰略發展承載能力。
在研討會的圓桌沙龍環節,多地住建廳局相關負責人從城中村治理、綠色建造、精細管理等方面介紹了各有特色的城市發展實踐,為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提供多樣化發展樣本,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
科技賦能
探索解題新策略
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對于提升城市建設品質、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增強城市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認為,目前社區建設存在供需不匹配、配套不完善、形態缺控制等問題,提出以全齡友好為著眼點、以完整社區為建設方向、以多元實施方式為路徑、以制度創新為保障,穩步推進以人為本的好社區建設。
面對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與挑戰,大數據、AI、VR等技術應用為行業提供了解題新策略。如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構建起涵蓋管線類別齊全、基礎數據準確、數據共享安全、數據價值發揮充分的地下管網“一張圖”體系,打造了地下管網規劃、建設、運維、管理全流程的基礎數據平臺,助力韌性城市建設。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打造鋼結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和國內首個鋼結構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正持續輸出有科技含量、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產品。
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是城市更新、深化智慧城市發展的關鍵布局。中興通訊建設了以燃氣、供水、橋梁等9個場景為重點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廣聯達引入CIM平臺搭建數字孿生平臺,通過城市的模擬、監控、診斷、預測和控制,解決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問題。
會后,與會嘉賓參觀了以“科技賦能美好生活 創新引領中國建造”為主題的中國建筑科技展,深入了解科技創新賦能中國建造的突出成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