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跨海沉管隧道施工的“國家隊”,中交一航人用十余年時間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踐行“為國建橋”的使命擔當,全程參建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兩大超級跨海沉管隧道工程,以無畏勇氣和非凡智慧建起“中國島”、貫通“中國隧”、架起“中國橋”,用一航方案暢達交通與幸福。
港珠澳大橋
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通道,世界級的“橋、島、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深中通道
從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一路走來,中交一航局項目團隊心懷高站位,以自主核心技術與先進裝備,進一步展現局在沉管隧道現代化產業鏈中的優勢地位,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基建新標桿——順德倫桂路潭洲隧道工程建設,為我國內河沉管隧道施工領域再添地標。
是夢想的延續,也是征途的起點
“我2011年開始參建港珠澳大橋,到現在14年時間,盡管公司設備經驗方面都有優勢,但內河沉管隧道確實是‘第一次’!”提及潭洲隧道,一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怡戈不禁感慨。
港珠澳大橋
潭州隧道是國內首條雙向8車道內河沉管隧道,也是目前國內單孔跨徑最大、橫截面最大的內河混凝土沉管隧道。該沉管隧道下穿順德區潭洲水道,總長316米,由4節巨型沉管首尾相接而成。
“外海沉管隧道施工的經驗無法照搬到內河領域,必須‘歸零再出發’!”盡管項目建設中有不少參建過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元老級人物,但剛接手新工程,大家就達成共識,絕不能讓過往經驗成為束縛和制約。
為解決技術難題,一航局成立技術支撐小組現場辦公,一航局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潘偉及一公司副總工張怡戈常駐現場,邀請外部專家研討沉管預制場選址、工藝等重難點。
“外海要防臺防風、內河要防洪防澇,還有相關的征拆遷改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保證工期!”經多次研討,項目團隊發現,生產組織同樣是重中之重。
面對全新挑戰,項目部班子成員牽頭,組織各部門成立專項工作組,將外部協調工作分門別類,分管領導作為分管區域責任人,明確任務和時間節點,誓要解決制約工程建設的難題。為勘探作業環境他們出動無人機、全站儀、鉆探機等,只為掌握確鑿數據,為完成110伏高壓線遷改他們在談判桌上交鋒19輪……一項又一項的付出,最終奠定全面開工的基礎。
項目團隊勠力同心,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己任,進一步完善一航局沉管產業鏈、夯實沉管產業鏈“鏈長”地位,也成為團隊南下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堅實一步。
是使命的傳承,也是責任的體現
“‘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理念是我們振沉港珠澳大橋鋼圓筒時提出來的,我們做工程必須如履薄冰,不能有任何閃失!”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張怡戈技術、生產兩手抓,他也把這種一絲不茍的精神延續到每一個工程。
如今的沉管預制場,灰白色的巨型管節仿佛“航母”般蓄勢待發。誰曾想在工程建設之初,這里只是一片蘆葦叢生的沼澤地,河岸淤泥質土層含水量高達60%,給施工帶來重重困難。
2023年9月7日晚,一場暴雨突襲。項目部第一時間啟動防汛排澇應急預案,組織排澇應急突擊隊迅速奔赴澇點位,疏通河道,布置抽水泵緊急工作。經過2小時的奮戰,最終保障了周邊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項目工期緊、工藝難度大、環保要求高,干塢基坑開挖深度達12.85米,安全要求極高!”項目負責人徐波多次強調安全環保工作的重要性。
項目部對干塢區域采取三面止水帷幕加臨時防洪堤的方案,確保安全施工,還創新使用臨水高透水層地質條件三軸水泥攪拌樁工藝,解決高透水層止水帷幕及軟基加固水泥土攪拌樁成樁效果不佳的問題。
深中通道
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建設中,一航人在傳承使命擔當的同時,不忘保護海洋環境、保護白海豚,被譽為“綠色標兵”。倫桂路工程建設中,他們同樣秉承綠色施工理念、將安全環保放在第一位,自主研發養護用水循環系統,保證了潭州水道“零污染”的安全紅線,既體現央企的使命擔當,又為后續沉管預制及工序轉換提供有力保障。
是創新的迸發,也是管理的沉淀
外海沉管施工中,一航局自主研發的大船大機具有得天獨厚的技術裝備優勢。但是,受制于順德倫桂路內河航道窄而淺的客觀限制,以往的大船大機無法駛入內河。
為此,項目團隊擬自主研發能夠滿足項目需求的內河沉管專用船舶。“新造船舶從設計到投入使用至少需要一年,按目前的工期要求肯定來不及,除非利用現有體量相對較小的船機進行改造!”在與一公司船機專家李立溝通后,改造船機的計劃即刻被提上日程。
項目部選擇了兩艘方駁分別改造,一艘主船負責沉管運輸安裝作業的總體控制管理、另一艘從船則負責配合施工,合二為一的船組兼顧上述功能,滿足狹小水域通航要求。同時,設計小組研發配置了雙船同步控制、船舶自動定位、船舶自動調載、沉管垂向安裝四大系統,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沉管安裝精度。
耗時近半年,一個長60米,最大寬度74.2米,具備水下整平、沉管運輸安裝等多種功能的內河沉管施工專業船組終于改造完成。
改造后的新船被命名為“一航津安6”和“一航津安7”,加入一航局“津安”系列沉管施工船舶家庭,成為國內首套內河沉管浮運安裝多功能專用船組。盡管是體量較小的“后輩”,但他們和“前輩”們一樣,承載了建設大灣區的歷史重任。
如今,該船組已經在順德倫桂路潭州水道“時刻待命”,面對“滴水不漏”的沉管,隨時準備展開5萬噸級內河沉管運輸安裝的“首秀”作業,為國內斷面最大的內河沉管隧道“樣板工程”添加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