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伶仃洋的萬頃碧波上,橫亙的港珠澳大橋如長龍臥波;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如巨龍潛行;而在佛山順德的繁華腹地,潭洲水道之下,一條城市“蛟龍”即將穿過。這些改寫中國基建史的超級工程背后,佇立著一支被譽為“鐵軍”的隊伍。這群來自中交一航局的建設者,有扎根大灣區二十余年的教高級工程師徐波,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怡戈,更有無數精益求精丈量江海的能工巧匠,在灣區縱橫交錯的創新走廊上刻下中國智造的品質密碼,澆筑著世界級城市群的筋骨與靈魂。
在港珠澳大橋牛頭島沉管預制廠,墻上掛著一本特殊的“錯題集”:2014年管節接縫偏差記錄、2017年混凝土裂縫分析報告……每個技術瑕疵都被制成三維模型反復解剖。這其中,留下了張怡戈奮戰的歲月。作為港珠澳大橋這一“超級工程”的全程參建者,7年如一日堅守外海孤島施工生產一線,帶領技術生產團隊完成了人工島快速成島、外海深基坑及島隧結合部關鍵施工技術、外海拋石、夯平施工、海工高性能清水混凝土建筑模塊化施工技術等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研究及成果應用。項目實現了當年動工、當年成島的工程奇跡,打造出海上10萬平方米高等級清水混凝土建筑群,實現了港珠澳大橋地標性建筑品質與建筑藝術效果的完美融合,贏得業界的廣泛認可。
而今,這種“復盤文化”在潭洲隧道化作更精細的“解剖課”——每節沉管預制完成后,張怡戈會組織各部門對本次澆筑過程進行總結,不斷完善澆筑流程和機制。張怡戈的工作服口袋里裝著師傅傳下來的銅制卡尺,這把見證過天津港建設的古董工具,如今與電子測量儀共同守護著工程的精度。在潭洲隧道,他將這把卡尺交到了“00后”技術員小曹手中。年輕人用它校準了隧道沉管預制誤差后,又默默塞回師傅口袋:“這是傳家寶,得在您這兒續寫新故事。”“每一節都是第一節”的敬畏心和匠心已深深刻在每個技術人員的心里。
在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有一面特殊的照片墻:左邊是1978年建設蛇口港時老測量員扛著經緯儀的黑白照片,右邊是2023年沉管安裝時無人機集群自動測量的實時畫面。當年,在深中通道建設現場,面對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徐波帶領技術團隊研發的“三維激光掃描+智能澆筑”工藝,將混凝土澆筑空隙率控制在0.8%以內。在潭洲隧道項目部,這道“時光長廊”繼續延伸——新增的展柜里,深中通道的沉管模型與潭洲隧道的止推結構比肩而立,下方銘牌寫著:“從海洋到城市,精度不變,初心不改”。當徐波帶領這支隊伍轉戰順德倫桂路潭洲隧道時,他們將跨海工程中錘煉的“毫米級”標準帶到了城市地下。
2024年6月13日,潭洲隧道開始預制第一節沉管,在徐波提出采用全斷面自行式液壓模板與臺架、全國首例利用模塊車轉移沉管預制模板等新工藝后,項目團隊僅歷時192天,項目以平均12天預制一個管節的高效率,于當12月25日完成全部16節段沉管預制施工。
大灣區見證著這支隊伍的蛻變。2017年強臺風“天鴿”來襲時,30名青年技術員在桂山島預制廠組成“人墻”守護沉管模板。如今,這群“戰風人”已成長為中堅力量。他們使用改良后的深中通道智能溫控系統,在隧道內搭建起“會呼吸”的混凝土養護艙,讓每段管節都做到滴水不漏。
當潭洲水道首節沉管安裝準備中,建設者們站在春風和煦的水道邊,恍惚間仿佛回到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沉管合龍的瞬間。今天,新一代建設者正用智慧與汗水編織大灣區未來的經緯。他們用鋼的意志、海的胸懷,在浩渺伶仃洋上筑起跨海通道,在繁華都市打通發展動脈,一代代建設者用青春刻寫中國精度,照亮著中國基建走向未來的航程。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