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師傅,您這腰肌勞損可得抓緊治!”欽州市中醫院王大夫邊說邊給鋼筋工劉小松推拿,“下次再疼就拿這個艾草包敷著,管用!”夜幕下的平陸運河工地宛如白晝。鋼筋加工場旁支起十頂白色帳篷,針灸推拿、中藥熏蒸、健康咨詢的牌子在夜風中飄動。工人們脫下沾滿泥漿的工作服,排著隊等著體驗“夜市”服務。
“原來看病還得請假跑醫院,現在專家直接送醫上門!”劉小松一邊敷著熱敷包一邊感慨。在他身后,工友們正圍著中醫專家問東問西,帳篷里飄出的艾草香混著汗味兒,竟莫名讓人安心。
時針撥回三個月前。欽北鐵路橋改建項目正處在攻堅期,4.14公里的線路每天要吞進上千噸建材。項目黨支部書記唐思平戴著安全帽穿梭在工地,發現不少工人揉著肩膀跺腳——連續的高溫作業讓職業病成了******煩。
“不能讓工人帶病上崗!”唐思平在支部會上拍桌子。她帶著安全總監跑遍欽州三縣兩區,最終敲定與市中醫醫院結對子。可現實難題接踵而至:工地深居郊野,連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工人三班倒作息,怎么才能讓診療不打烊?
第三次碰頭會上,唐思平突然眼睛一亮:“咱工地晚上人多,要不辦個‘夜市’?”這個大膽的想法立刻引來爭議:“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黑燈瞎火的能看準病?”質疑聲在首次“夜市”試營業時煙消云散。欽州市中醫院派來8人專家團,帶著便攜式B超機、針灸器具直接進駐工地。王大夫現場演示穴位按摩,李護士教工友們熬煮驅寒湯劑,連藥房主任都支起攤子教辨藥識藥。
“這個夜市好!”挖掘機司機老張豎起大拇指,“我膝蓋老寒腿二十年了,王大夫扎了幾針就不那么僵了。”更讓他驚喜的是,中醫專家還針對工地常見病編了順口溜:“低頭干活別忘仰頭,搬重東西先蹲身,寒從腳下起,熱水泡泡跟。”
首戰告捷后,項目團隊趁熱打鐵。在工地簡易板房里建起標準化中醫診療室,配備智能煎藥罐、紅外線理療儀;聯合工會設立“健康基金”,為每位工人購買意外傷害險;更推出“健康積分制”,參加理療次數可兌換勞保用品。
“現在干活腰桿子直了!”劉小松晃了晃手機,屏幕上顯示著剛兌換的保溫飯盒。在他工位旁的醫藥箱里,藿香正氣水、創可貼等常用藥碼得整整齊齊,旁邊還貼著項目自編的《工地健康指南》。
夜市攤位前的燈籠亮了又滅,工地的燈火卻始終通明。唐思平翻著診療記錄本算賬:三個月累計服務230余人次,工傷事故下降40%,施工效率反而提升15%。“這才是真正的生產力!”她指著澆筑完成的橋墩笑著說
夜市盡頭,新澆筑完成的橋墩屹立在月光下。唐思平望著緩緩流淌的運河水,手機突然響起:“書記,下個月要給周邊村民開放夜市嗎?”她笑著應下:“當然!咱們的健康服務,就是要像運河水一樣淌到老百姓心坎里。”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