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埂上的信念:父母的汗水與讀書報國
在安徽碭山的一個農家小院里,段穩盼的父親總在暮色中念叨:“誤了農時,莊稼就長不好;誤了讀書,人就走不遠。”這句樸素的教誨,成為段家子女一生的精神底色。上世紀八十年代,段家三個孩子的學費全靠父母日夜勞作支撐。父親白天扛鋤頭種地,夜里編竹筐換錢,雙手布滿裂口;母親雖不識字,卻堅定地說:“家里再難,也不能斷了你們讀書的路!”
段穩盼曾因家境艱難想輟學打工,父親厲聲道:“現在丟下書本,和戰場上當逃兵有啥兩樣?書讀好了,是為國家修橋鋪路的大事!”為湊學費,父母凌晨推著板車進城賣菜。小學三年級的一個夏夜,段穩盼跟著父親走了十幾里坑洼土路,一車黃瓜辣椒只換來兩塊錢。父親捏著紙幣說:“這兩塊錢,夠家里吃兩個月的鹽。”從此,他碗里再沒剩過一粒飯,因為他明白每一口飯菜都承載著父母的汗水。
2003年,段穩盼考入蘭州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臨行前,父親幫他整理行李,忽然停下手,指著兒子襯衫上歪扭的紐扣說:"扣子要是歪一顆,后頭全得歪!"他粗糙的手指捏住紐扣,一粒粒對齊扣好:"修橋鋪路是報國的大事,往后當了干部,管錢管人,心也得像這扣子——擺得正、扣得緊。一步歪了,后頭的路全得塌!"
二、鋼筋里的淬煉:從荒山到雨林的擔當
2007年,段穩盼初入中交一航局,被分配到蘭渝鐵路四川廣元段。項目地處川陜交界的險峻山區,隧道口距最近的村莊需步行半小時。作為技術員,他每天凌晨踩著泥濘山路報檢,手電筒的光在雨幕中搖晃,像極了父親當年拉板車時車頭那盞煤油燈。面對日復一日的“打灰”作業,他曾心生迷茫。父親在電話里敲打他:“修橋鋪路是積德的活,連門檻都沒跨過去就喊累,咋成行家?熟能生巧,干一行就要扎下根!”
2015年,他遠赴柬埔寨參與國網55號公路建設。施工區域曾是雷區,地下埋著5000多枚未爆彈,毒蛇、螞蟥橫行。段穩盼帶領青年突擊隊與工兵協同作業,工兵掃雷一寸,他們修路一寸。面對越嶺段復雜的地質水文條件,他引入國內技術解決邊坡防護難題,并為柬埔寨培養技術工人。一次視頻通話中,思念遠方父親的女兒問:“為什么別人的爸爸能接放學,你總在外邊奔忙?”他指著身后剛開辟的山路說:“爸爸在幫柬埔寨小朋友‘修翅膀’呢!”兩年后,女兒收到一幅當地孩子手繪的“盤山公路”,終于理解了父親的“翅膀”有多重。
2023年,他轉戰新疆木壘風電項目。團隊需在冬季前完成35個風機基礎和382個鐵塔基礎施工。面對108米長的風葉運輸難題,他重新設計道路方案;在70度陡坡上,團隊人馱肩扛運送設備,一雙勞保鞋不到一月便磨穿。連續十多天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最終項目提前完成目標。工友問他圖什么,他笑道:“我爹用板車拉出了我的大學路,我得用吊車給孩子們拉出個干凈的未來!”
三、傳承的足跡:從家訓到萬家燈火
段穩盼從不說教,但他的行動是最好的家風教科書。在甘肅安臨公路建設中,他帶領團隊為東鄉族自治縣修建第一條高等級公路。面對村民對征拆的質疑,他走村訪戶講解政策,用“算賬法”掰著指頭分析:“路通了,藥材能賣到城里,羊價能翻一番,娃娃上學少走兩小時!”村民聽不懂專業術語,卻聽得懂“錢袋子”和“腳底板”的實惠。為打消顧慮,他組織團隊為果園鎮整修垃圾站、恢復灌溉渠,優先雇用本地勞動力,并購買滯銷的蘋果、花椒等扶貧產品。從抵觸到支持,村民主動騰出院子給施工隊歇腳,端來自家蒸的饃饃。段穩盼對團隊說:“百姓心里有桿秤,你實心實意對他們好,路才能修到人心里。”
2021年春節前,段穩盼托人往老家捎了幾箱年貨。母親接到電話后反復追問:"這米面油是單位發的?還是你自己買的?"得知是"朋友送的",老人當即沉了臉:"咱家祖祖輩輩沒占過便宜,趕緊退回去!"他連忙解釋:"是以前的老同學,知道我愛吃家鄉味,寄了點土產。"母親語氣稍緩:"那也得回兩筐碭山梨!禮尚往來,賬要算清,不能讓人戳脊梁骨!"第二天,段穩盼自掏腰包買了梨寄去,附上一張字條:"情誼收下,心意還上。"
近二十年來,磨破的幾十雙勞保鞋和密密麻麻的工作筆記,成為孩子們眼中的"無聲教材"。每次回家,他總會檢查兒女的校服扣子,嘴里念叨:"第一粒扣歪了,整件衣裳就穿不周正。"妻子笑他迂腐,他卻認真道:"爹說的理,修路和做人一樣——歪一寸,毀千里。"
從皖北田埂到柬埔寨雨林,段穩盼用半生踐行父母的囑托。父親的板車、母親的鋤頭,化作他腳下的長橋與鐵軌,一頭連著“為國修路、為民造福”的初心,一頭通向萬家燈火的遠方。(趙磊)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