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建筑分布在華夏大地的廣袤版圖上,鐫刻著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凝聚著革命先輩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承載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是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資源。從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到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從井岡山茅坪八角樓到遵義會議舊址,從延安的窯洞到河北西柏坡的指揮所,這些紅色建筑是鮮活的歷史教科書,是當前開展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資源。我們應充分發揮紅色建筑文化的教育功能,推動干部教育培訓工作高質量發展。
一、紅色建筑:立體的黨史“活教材”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和最好的教科書。紅色建筑作為具象化的歷史存在,有著超越文字記載的直觀感染力與情境帶入感。每一座房屋、每一塊磚石、每一道梁枋、每一處斑駁印記,都在訴說著苦難輝煌與往昔崢嶸,為黨員干部“觸摸”真實黨史提供了獨特路徑。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和認知,是單純的書本研讀無法比擬的,讓黨史學習教育更具“質感”與“溫度”。紅色建筑星羅棋布、豐富多彩、形態多樣,貫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串聯起黨史脈絡“時間軸”與“空間網”。黨員干部穿梭于紅色建筑中,恰似重走革命和建設征程,可以更加直觀感悟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等,進一步理清歷史脈絡,樹立正確黨史觀,深刻理解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以史鑒今、資政育人。
二、紅色建筑文化:鍛造黨員干部過硬素質
紅色建筑作為珍貴的紅色資源,對黨員干部的教育意義表現在多方面。一方面,紅色建筑文化可以為黨員干部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紅色建筑是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物化結晶”,蘊含著偉大建黨精神、延安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等豐富精神寶藏,是錘煉黨性的“精神熔爐”。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舊址、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等,集中凸顯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的精神品質,黨員干部身處其間,可以思考當年紅軍在缺衣少食、敵強我弱下的情境中是如何進行偉大斗爭的,從而強化當前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強大意志。另一方面,紅色建筑文化可以幫助黨員干部提升執政本領。紅色建筑文化中蘊含著卓越領導智慧與群眾工作藝術,為干部執政能力提升賦能。參觀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回顧黨中央指揮三大戰役時情報統籌、軍事部署、后勤保障等方面的運籌帷幄、綜合協調,黨員干部可以汲取戰略思維、全局觀念、工作方法等,以應對好當下復雜難題。
三、路徑探索:充分發揮紅色建筑文化教育功能
一是要堅持活化利用、科技賦能,讓紅色建筑“活”起來。堅持保護第一原則,秉持“修舊如舊”初衷,做好紅色建筑的修繕維護工作,切實保護好這些不可再生的紅色文化遺產。應以紅色建筑為中心,打造主題鮮明的紅色文化街區,使黨員干部沉浸其中、潛移默化接受熏陶,實現紅色建筑從“固態”到“活態”的教育跨越。在此基礎上,利用不斷發展的數字化技術,全景復刻紅色建筑內部場景、線上展陳史料文物等,打破時空局限,“云端”延展教育觸角,挖掘紅色建筑的時代價值。二是要深挖紅色建筑背后的故事內涵,加強文藝精品創作。應組織文史專家、文藝人士、理論工作者等充分挖掘紅色建筑背后鮮為人知的生動故事,創作黨性教育情景劇、口述史、繪本等形式多樣的文藝作品,以文藝感染力沁潤黨員干部心田。焦裕祿干部學院創作的紅色沉浸式課堂《您好,焦裕祿》,就是這方面的優秀代表。三是要將紅色建筑文化融入干部教育培訓全過程。特別是各級黨校、干部學院要積極整合紅色建筑資源,分類設計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學員班次的精品教育路線與課程體系,結合專題授課、現場教學、交流研討等教學方式,提升干部教育培訓實效。(作者尚方超系中共河南省委黨校講師)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