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2024年,我國水利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果?相關成果發揮了怎樣的綜合效益?
在日前舉行的國新辦“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相關負責人公布2024年全國水利“成績單”,并圍繞相關問題作出回答。
水利建設完成投資再創新高
水利部副部長陳敏介紹,2024年全國水利建設完成投資1.35萬億元,創歷史新高。整體來看,這些資金重點流向流域防洪工程、國家水網重大工程、水生態環境治理、水文基礎設施和數字孿生四大領域。
以構建國家水網為例,今年以來,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全面通水,黃河古賢水利樞紐、海南昌化江水資源配置等41項水網重大工程開工,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等工程加快實施。據統計,2024年實施水利項目4.7萬個,吸納就業314.7萬人,有效發揮了水利工程穩增長、促就業的重要作用。
水利建設離不開資金支持。過去一年,我國水利投融資改革持續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水土保持碳匯交易等逐步推進。
“我們堅持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兩手發力’,有效拓寬水利領域長期資金籌措渠道。”陳敏表示,通過水利投融資改革,2025年將繼續保持水利建設規模。
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是發展水利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
積極推進衛星遙感、無人機、超聲波等新技術應用,向“天空地水工”監測感知一體化轉變……2024年,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水利業務深度融合,日益完善的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將為水利治理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學性、精準性、安全性支撐。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將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要求,推進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建設,增強水利高質量發展動能。
鄉村全面振興水利基礎夯實
湖南沅江,陽羅洲鎮民兵渠提質升級工程即將竣工;內蒙古通遼,多地農田水利工程加緊修復……冬修水利如火如荼,為來年糧食穩產豐收奠定基礎。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事關鄉村全面振興成色。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司長于琪洋表示,水利部一年來進一步深化農村水利改革,科學謀劃、系統推進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成果主要體現在農村供水和農村防洪安全兩個方面。
農村供水保障程度和管理水平持續提升。2024年,水利部會同相關部委安排專項資金,配備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凈化消毒設施設備,并指導各地建立完善縣域農村供水智慧管理服務平臺。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65%。
現代化農村防洪減災體系加快建設。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完成191座中型水庫、3651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主體工程建設,實施143條主要支流和1256條中小河流系統治理,推進實施1891條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農村地區洪澇災害防御能力持續提升。
灌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一年來,我國灌區的建設和改造持續推進,為增強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作出貢獻。
新建江西峽江、湖南梅山等大中型灌區,對1300多個灌區實施現代化建設改造,加強應對干旱洪澇災害的灌區灌溉排水保障部署……通過灌區的建設、管理,我國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進一步提升。
“要加快完善農業節水增效的制度政策,新建一批生態型、節水型的灌區,補齊灌排工程基礎設施短板。”于琪洋說。
推進河湖生態環境復蘇
永定河連續4年全線水流貫通,西遼河水斷流26年后實現復流,汾河水質越來越好、風光越來越美……通過母親河復蘇行動,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
“2024年以來,我們針對88條母親河采取了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節約用水、加強生態補水等一系列措施。”于琪洋表示。截至目前,79條河流中有74條實現了全線貫通,9個湖泊的水位和水面面積得到有效保障。
河湖生態復蘇,變美的是環境,受益的是百姓。通過實施幸福河湖建設項目,2024年全國新建成各具特色的幸福河湖680多條,河湖旁人居環境得以顯著改善。
河湖保護治理,離不開制度的規范和約束。據介紹,水利部依托河湖長制,持續強化河湖管理保護,充分利用高分辨衛星遙感等手段,縱深推進清理河湖庫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四亂”問題,2024年共清理妨礙河道行洪、侵占水庫庫容等突出問題4萬多個。
同時,強化水土保持是保護河湖免受泥沙淤積、涵養水源的重要舉措。“我們以長江、黃河上中游地區及東北黑土區等區域為重點,會同相關部委安排中央資金199.3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5萬平方公里。”于琪洋說。
他表示,水利部將繼續深入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強化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統一調度,持續實施河湖生態補水和水土保持,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助力河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魏弘毅 唐詩凝)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