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群主要由中法兩國志愿者組成的隊伍來到貴州,修繕起了“冷兵器時代的最后堡壘”。十年間,這支隊伍已修復古建筑十余棟。這群來自法國、英國、挪威、比利時等國家的古建筑愛好者,在“明朝古建筑的活化石”前,以建筑為紐帶,將文化傳承。
“修舊如故,以存其真”
扛木頭、拖石板、學木工石工、修繕一棟老房。在2024年第十屆“中國城鄉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屯堡工作營”中,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的40多名志愿者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云山屯,開展了為期兩周的修復屯堡古民宅工作。一棟清末民初的老宅,在志愿者的修繕下,恢復了房頂和廚房的結構,沉睡的老屋漸漸蘇醒。
“石頭的地面石頭的墻,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當地描述這種建筑的歌謠如此唱道。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平定云貴等地。為拱衛邊陲,西征軍士奉命在云貴就地屯軍,他們一邊開荒種地,一邊操練軍武,形成了獨特的屯堡文化,綿延數百年。屯堡內一座座石頭城堡,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物質體現。
“屯堡房屋依山而建,隨著地勢高低錯落,前屋的屋頂與后屋前的地面沒有明顯的界限。這些房子,都是有機生長的。”屯堡工作營營長、建筑師越劍告訴記者,自己大學期間第一次來到云山屯寫畢業論文,就被這里的古建筑吸引。2014年,越劍回到貴陽,在法國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聯盟、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和貴州省儺戲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聯合籌建下,創立了屯堡工作營。
十年間,屯堡工作營修復了大大小小十余棟屯堡民居。“之所以關注屯堡的建筑,是因為我和同伴們想了解經過600年風雨,一個民族的建筑智慧與特定背景下的良苦用心是怎樣傳承的。”越劍說,房屋的修復秉持“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核心理念,既讓房屋最大限度保留古老的樣貌與技術,也讓現代性元素能夠融入,以便宜居和堅固。
梅家大院是七眼橋鎮本寨村一棟百年屯堡民居,記者看到,老屋依然保留著古老的結構和風貌。大院門前的一根彎曲的木柱,是房屋原本的房梁。“弓形柱,是屯堡建筑的典型特征,特殊的木材以弓形作為房梁,既能抗壓,也能在建材變化中抗拉,這是明朝流傳下來的技藝。”越劍告訴記者,經過反復研究設計,團隊最終決定保留這根老梁,“這些是屯堡建筑的靈魂,它們在,600年的風雨才能更加具象”。
一棟棟原本即將消失的屯堡老屋又重獲新生,成為鄉村圖書館、工作站、咖啡館、民宿等鄉村公共空間,以活化的姿態傳承歷史。
匠人精神融合交流
屯堡建筑把石頭工藝發揮到極致,走進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頭的房頂、石頭的墻壁、石頭的街道……貴州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豐富的石材,當年的明朝軍隊就地取材,結合江淮建筑的傳統風格,修建了一座座石頭城堡,守護屯堡數百年,留存至今。
菱形的石板作瓦蓋有序排開,門窗柱枋精細雕琢,以沙頁巖為主的建筑材料讓房屋冬暖夏涼,整體結構依山而建、附巖而立,節省耕地的同時也易于排澇。屯堡建筑蘊藏的建筑智慧讓法國友人驚嘆。法國建筑學大二學生奧古斯丁·布呂內爾說:“參加工作營,是為了學到中國建筑的相關知識。在屯堡修復古建筑,有種穿越感,讓我感覺我在中國的明朝有個家。”
“和一個國家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了解他們的最好方式,我會珍惜建筑修復過程中所有的收獲。”來自法國的奧班·克雷斯塔尼開心地說,作為一名工匠,他更關注中法兩國在建筑本身的差異與關聯。十年間,屯堡工作營迎來了200多名世界各地的志愿者。文化交流的種子在建筑修復過程中得以播撒,一棟棟修復的老屋成為見證。
在中國志愿者葉文思看來,建筑是文化的具象體現,參與修復的過程,也是文化碰撞交融的過程。葉文思記得,2014年第一屆工作營中,有位名叫馬克的法國工匠。由于法國的石頭相對較軟,能夠使用小型工具實現精細雕刻,因此馬克的作業思路和手里的小鑿子在巖石偏硬的屯堡遭遇了“滑鐵盧”。
這時,本地的一個老工匠拿著打磨機,比劃了兩下,在馬克面前磨起石頭,屯堡方言和法語在磨石聲里交織,馬克和老工匠連猜帶比劃,終于磨掉了堅硬的石頭,一人做了一個柱礎。那是老屋門柱的基底結構,也成為中法工匠交流的基石。“他們做的這兩個柱礎,就留在了那棟修繕后的老房子里。我覺得這就是中法建筑匠人精神的融合交流。”葉文思說。
更深體會中國智慧
“好的木匠修房子,是可以不用一顆釘子的,但有這樣好技術的木匠,越來越少了。”本寨村的金守友就是這樣的好木匠。越劍在本寨修復的第一棟碉樓,就是和金守友合作的。在金守友看來,修復老屋并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技藝傳承。
“現在大家建新房,都不喜歡原來的樣式,工期要求短,手藝人的存活也越來越難,老手藝慢慢生疏。”金守友說,如果不參與這些老屋的修復,自己的手藝也不知道該用在哪里。修好的老房子,對手藝人來說,就是一本教科書。
“單獨說到文化,是很抽象的。只有看到實實在在凝聚在實物里的智慧,才能體會到文化。”越劍告訴記者,每年前來參加工作營的志愿者,都需要向當地的工匠拜師學藝。“國際志愿者們學會了中國工具的使用,明白了屯堡房屋每一處細節里的功能和意義,會對中國智慧有更深的體會。”
“每一屆的志愿者,都像是一群特殊的旅行者,帶著對中國的好奇而來,盛滿對文化的理解而歸,最終分散播撒出去。”越劍告訴記者,2014年第一屆屯堡工作營中的一名法國志愿者,回國之后進入法國文化部門工作。“2016年,我在盧浮宮見到了她,那時候她已經在從事中法文化交流的相關工作了,這讓我很驚喜。這也是老屋修復的另一層意義。” (歐東衢 楊欣 郭可樹)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