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教育多元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一直在積極進取,全力探索創新發展之路。其中,思政教育與特色體育項目的融合實踐,已成為新時代高校育人的重要著力點。校園建筑作為建筑文化的關鍵部分,憑借獨特外觀與深厚內涵,承載著學校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為思政教育與體育融合提供了天然且優質的平臺。
漫步校園,各類建筑處處彰顯著學校的過往。古樸的老校門沉淀著歷史的韻味,現代化的實驗樓展現著科技魅力,名人雕像廣場洋溢著人文氣息,知識匯聚的圖書館仿若智慧寶庫。這些建筑絕非單純的物理構造,它們是學校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著師生們逐夢的歷程,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已然超越物質層面,成為富含思政教育價值的載體,有待進一步挖掘利用,助力教育發展。本文將聚焦校園建筑領域,以充滿活力的定向越野特色體育項目為例,深入研究如何以校園建筑為核心,推動思政教育、特色體育項目三者有機結合,力求為高校教育創新開拓新局面,相關成果值得關注。
以某百年學府的主教學樓為例,其獨特的中西合璧建筑風格,是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融合的生動詮釋。它所蘊含的愛國情懷,體現在建筑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傳承中,是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民族復興的堅定信念;敬業精神體現在建筑的精細工藝與堅固結構上,反映了教師們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開放包容的治學態度體現在建筑對多元文化的接納和融合,營造出鼓勵學術交流的氛圍;對知識的尊重與追求則體現在建筑所承載的知識體系和學術氛圍中,激發師生們對知識的敬畏和不斷探索的精神。
在高等教育多元發展、創新突破的當下,思政教育與特色體育項目深度融合,已然成為高校育人的關鍵課題。校園建筑承載著歷史文化記憶,兼具獨特外觀與精神內涵,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著力點,以定向越野項目為例,通過系統精巧的設計,能夠充分釋放校園建筑育人的多元價值,促使思政教育與體育鍛煉協同發力。
其一,精準的任務點布局與路線串聯是關鍵起始點。除了將校史展覽館設為核心任務點外,還可納入更多特色建筑。例如,校內具有百年歷史的鐘樓,其悠揚鐘聲伴隨學校走過風雨,以它為任務點,學生在前往途中,途經見證學科發展更迭的各院系教學樓,以建筑年代順序設計路線,形成一部“行走的校史”。設置的知識問答聚焦于建筑變遷反映的教育理念革新,像早期工科樓的功能布局如何為初創專業服務,促使學生理解學校因時制宜的發展策略,在體力奔襲間腦力激蕩,實現知識吸納與身體素質強化同步。
其二,深度挖掘建筑故事融入競賽規則。選取校園內曾舉辦過重大學術交流活動的禮堂作為節點,定向越野規則設定為團隊需在此模擬重現當年學術研討場景片段,角色分工依據禮堂見證過的大師學者類型,讓學生在籌備“表演”時,領悟學術傳承精神。同時,通往禮堂路線以校園中藝術雕塑為指引,這些雕塑多蘊含人文藝術追求或時代精神象征,設置打卡點要求學生闡釋雕塑寓意對當下校園文化塑造的影響,將藝術鑒賞、歷史感悟與團隊協作融入體育競賽節奏,全方位鍛煉學生綜合素養。
其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拓展建筑育人邊界。利用校園建筑實景開發定向越野線上輔助平臺,學生用終端掃描沿途建筑二維碼,即可獲取三維虛擬全景展示,深入了解建筑內部構造細節、曾經發生的鮮為人知故事,如某實驗室舊址發現新元素的科研傳奇;還可解鎖基于建筑歷史的AR互動小游戲,在虛擬與現實交織中,學生趣味性探索思政知識,突破時間空間局限,讓校園建筑育人價值在數字化加持下持續放大,真正使思政教育與體育鍛煉無縫對接、協同共進,培育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綜上,憑借多維度的精妙設計,定向越野與校園建筑深度交融,持續為思政教育添活力,為高校教育創新賦能,助力育人成效躍上新臺階。
基于校園建筑的融合模式實施要點,首先要創新教學方法,推行“建筑探索+思政研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當學生分組完成校園建筑定向越野任務后,應組織學生在具有深厚文化代表性的建筑周邊,開展思政話題研討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們能夠充分分享在定向越野期間的團隊協作經驗,包括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應對困難與挑戰等。教師在一旁實時進行點評和引導,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思政教育與校園建筑的緊密聯系,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綜合分析能力,進一步深化思政教育與特色體育項目融合的育人效果。
其次是優化評價體系,構建全面的“技能+品德+建筑知識”三維評價坐標體系。在評價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定向越野項目中的用時、找點精準度等技能方面的表現,更要著重考察學生在活動中所展現出的品德素養,如面對困難時的堅韌不拔、團隊合作中的擔當精神等。同時,要對學生關于校園建筑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思政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進行深入評估,例如學生對建筑背后故事的了解、對建筑所體現精神的解讀等,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在基于校園建筑的思政教育與定向越野融合課程中的學習成果。
再次是強化持續優化機制,持續關注校園建筑的變化與發展,這是推動融合教育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定期回訪畢業生,廣泛收集他們對在校期間參與此類課程的長期反饋,深入了解課程對他們職業發展、人生價值觀形成等方面的影響,從更長遠的角度審視課程中校園建筑元素所發揮的教育效果和價值。密切關注校內每學期學生的課程體驗調查結果以及教師的教學反思,以此為依據,結合學校的發展和校園建筑的更新變化,如新建的具有特色文化內涵的校園建筑、對舊建筑的改造與修繕等,及時對定向越野路線和思政教育素材進行優化更新,確保課程內容始終能夠緊密結合校園建筑實際,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依托校園建筑實現思政教育與定向越野的融合模式,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校園建筑是體育課程內涵豐富的重要源泉,使定向越野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體能鍛煉活動,而是轉變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多元平臺,促進了學生身體素質與精神品質的協同發展。校園建筑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動鮮活的載體,有效打破了傳統思政教育中理論灌輸的局限,讓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了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以校園建筑為核心的融合模式全方位促進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助于培養出既擁有強健體魄,又具備高尚品德和深厚文化素養的新時代人才,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我國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貢獻積極力量。
(作者楊曉鄲系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體育部副教授;范丹丹系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學生處講師;本文系2024年度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在高校定向越野課程中的應用研究——基于三全育人協同體系的探索與實踐”-2024JG033)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