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城市發展進程中,如何將生態環境建設與城市規劃有機結合,以緩解城市居民的健康問題,已成為眾多城市規劃者關注的焦點。風景園林作為城市中的“第二自然”,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面對日益嚴重的城市生態挑戰和居民健康問題,城市規劃者應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提高風景園林的設計水平,合理規劃園林景觀單位,以充分發揮風景園林在改善生態環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方面的作用。
一,做好前期調查工作,始終維護原有生態樣貌。在園林景觀規劃的初始階段,設計團隊必須全面掌握當地的生態環境特征以及待設計區域的具體生態條件。例如邀請生態專家收集并分析當地生態數據,然后根據生態數據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支持。例如,若某地局部氣候干旱,那么設計團隊可以優先考慮選擇那些既能適應當地氣候又具備景觀美學價值的耐旱植物。在具體的景觀單位規劃和布局中,設計師需以維護原有生態結構為出發點,保護設計空間的生態環境,避免景觀設計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例如在植物景觀規劃中,設計方應考慮植物的生態價值,如在人工湖邊的坡地上種植兼具觀賞價值與固土功效的植物如銀合歡、香蒲、鳶尾、白三葉等,以達到護坡的效果;在鳥類活動頻繁的區域多種植高大的引鳥樹種,為鳥類提供棲息地。而在建筑景觀規劃中,設計師則要考慮原來的地形地勢問題,如坡度變化、水文條件、植被覆蓋等自然因素,避免大規模挖掘、填埋或改造地形,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同時,設計師還需關注區域生態敏感點,例如對濕地、林地等關鍵生態區域,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避免對這些區域造成負面影響。
二,節約資源,最大化利用自然資源和材料。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可立足節能需求設計一系列節能型景觀。例如為進一步優化園林中水資源的利用情況,設計師可以在園林中設計并安裝雨水收集系統,有效收集雨水,通過管道將雨水引入池塘、小溪等景觀水體,或直接用于植物灌溉。這不僅有助于減少對市政供水的需求,還可以通過自然沉淀和過濾,改善水體質量,強化園林小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此外,設計師可以在道路、鋪裝、小品等硬質景觀設計中,優先選用可回收、可再生或低能耗的環保材料。例如在園林鋪裝設計中,設計師可以使用透水磚材料,其具備良好的透水性,可有效減少城市徑流,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負擔,并有效增加地下水補給,還可調節地表溫度,減少熱島效應,提升園林的生態效益;在園林小品和裝飾品設計中,設計師可以使用植物纖維材料,降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還能減少廢棄材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三,重視植物景觀配置,兼顧生態性和功能性。植物景觀是風景園林中最常見的景觀單位,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設計師應兼顧植物景觀的生態性和功能性。一方面,設計師可在植物景觀的單元設計中,優先選擇本地植物,以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當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設計師還應注重植物配置層次多樣化,從地被植物到喬木,通過合理的空間布局和種類搭配,形成一個互相支持的生態系統。如地被植物可有效覆蓋地面,預防水土流失,并為小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來源;灌木層則能增加植物景觀的密度和層次感,為鳥類等野生動物提供庇護和喂食地點;喬木不僅能使景觀形成高低錯落的視覺效果,還能遮蔭、調節溫度,甚至在特定季節為環境增添色彩。另一方面,設計師還要注意植物景觀的視覺效果與文化內涵,力求為公眾提供一個舒適且富有魅力的自然環境。設計師還可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將那些具有象征意義的植物種類融入景觀設計中,以增加景觀的文化深度和人文感染力。
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園林景觀規劃不僅需要設計師營造優美的環境,更要求設計師能夠預見并設計適應生態環境變化的景觀,確保景觀的韌性和長久價值,使園林景觀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面對未來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挑戰,城市規劃主體和設計師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創造更加綠色、健康的城市園林景觀,為后代留下宜居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楊萍系海南科技職業大學設計學院講師;張宏贍系海南科技職業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南洋文化影響下的瓊北近代華僑居民建筑保護性設計研究》(HNSK(ZC)24-163)階段成果;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校級課題《海南自貿港背景下的文昌近代華僑居民建筑保護性設計研究》(HKKY2024-BS-06)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