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據統計,我國高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口的比例僅為26%,與發達國家40%以上的比例存在明顯差距。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領域,高技能人才缺口更為突出。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產教融合工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總體來看,企業參與動力不足,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不暢等問題依然突出。”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數控車工周穎峰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了自己的關注。
在他看來,加快推進產教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他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支持建立中國特色“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實現教育與產業無縫對接。結合我國實際,建立中國特色“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制定《產教融合促進法》,解決政策碎片化,明確教育、人社等部門的協同職責,避免職能交叉;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給予稅收優惠、專項激勵等政策支持。建立校企聯合招生機制,實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培養模式。推行“雙導師制”,企業技術骨干與學校教師共同制定培養方案、開發課程、指導實踐。建立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互通互認。
第二,支持西部地區工業城市實施“工匠城”建設,形成高層次技能人才培養集中區。西部地區不僅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更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應對國際競爭的重要戰略縱深,以國家級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為基礎,在國家層面推進“工匠城”評價體系和政策集成,通過產業扶持、加強高層次職業教育等全方位、多層級的資源加載,建設區域性高層次技能人才聚集區和供給站,為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第三,支持建立和完善跨區域人才協作機制,提升高技能人才匹配和有效供給。支持在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上先行先試,優化與城市發展相協調、與產業布局相銜接的職業教育布局,塑造多元辦學、產教融合新形態。通過設立綠色通道,解決外事審批時間長、往來通關手續復雜、教學人員出國次數受限且停留時間短等問題;解決受國有資產管理制度限制,設施設備無法投放到合作國(校)開展交流合作辦學等系列問題。進一步強化地方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深度廣度、提升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以及高水平開放合作。
第四,支持優化高技能人才管理機制和培養路徑,激發技術創新的榮譽感、主動性。進一步推動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及崗位使用制度,落實技能人才薪酬待遇,推動企業建立技能等級與薪酬晉級掛鉤制度,探索高技能領軍人才“揭榜領題”以及參與重大生產決策、重大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項目的制度,實行“技師+工程師”等團隊合作模式,構建待遇、榮譽等全方位激勵機制,開辟職稱評審綠色通道。結合當地產業發展需要,開展新興工種新技能評價認證,填補政策空白。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