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國兩會中,“好房子”成為備受矚目的關鍵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這一表述引發了代表委員們的熱烈討論,多位代表委員圍繞“好房子”建言獻策,從不同角度為提升百姓居住品質貢獻智慧。
“好房子”將成為今年
房地產市場發展重要一環
今年“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認為,這意味著“好房子”將成為今年房地產市場發展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要持續推進的工作,為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支撐。
什么是“好房子”?2023年6月,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論壇上首次提出了“好房子”的概念。此后,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多部門修訂《住宅項目規范》,對房屋質量、層高、隔音、采光等指標提出更高要求。
2024年8月,倪虹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人民需求的變化,“好房子”是個與時俱進的過程。但歸納起來有四個特征,即綠色、低碳、智能、安全。其中,綠色就是讓人們住得健康;低碳就是要為居民省錢,也為社會節能;智能就是讓居民用得更方便;安全是要讓居民住得安心和放心。“好房子”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好標準,需要好設計、好材料,還需要有好的建造,要強化科技賦能,推廣綠色建造、智能建造等新型的建造方式。
目前,“好房子”的標準體系非常清晰,即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尤其是“安全”列為第一,這就要求各地要扎扎實實做安全的高品質房子,同時要把“好房子”積極推向市場,真正符合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的需求。去年開始各地“好房子”的推進工作持續開展,也形成了非常好的制度、案例和項目,應該說基礎是扎實的,也為今年“好房子”的工作開展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好房子”建設同步提出要求——“完善標準規范”。
“好房子”建設需要
優化的城市空間做支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這一點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中均未提及。“這恰恰說明,在房地產發展工作中,要不斷研究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內容。”嚴躍進介紹,這個表述本質上就是要做好“四好”工作,即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的工作。換句話說,城市空間的結構優化,從微觀角度看,要做好房子的戶型等設計工作,從宏觀的角度看要做好城市規劃的工作。此類工作的出發點都在于新一輪“好房子”的建設工作,需要有一個更加優化的城市空間做支撐。
比如,此前北京的一塊土地規劃中,將地塊進行小體量地塊出讓,但也產生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城市道路利用率不高等問題。而在北京近期發布的《北京市平原多點地區“好房子”規劃管理相關技術要點(試行)》,就明確此類道路空間要綜合利用,尤其是和多個小區的規劃進行聯合設計,包括地下空間的高效利用等。此類做法都說明,今年各地房地產工作,要和城市空間以及土地利用等工作有效對接。
北京作為首都,其“好房子”建設的標準是全國的標桿。目前,北京平原多點地區土地供應量約占全市的60%,是“好房子”建設的主戰場,空間資源和政策資源比較充足,相關標準更具有普適性。今年各地“好房子”工作將加速和提速,可以借鑒參考北京的先進做法。
“好房子”要讓
購房者實實在在受益
“好房子”的建設離不開政策引領,同時也需要開發、設計、施工、運營等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只有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推動住宅品質全面提升。隨著規劃等利好政策的持續釋放,開發商建設 “好房子”的積極性會增加, “好房子”建設預計將迎來高峰。
當然,“好房子”并不專指商品房。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在去年8月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曾明確指出:“可能有人認為‘好房子’是改善性住房、商品房追求的,保障性住房就可以質量低一些、配套差一些,這是個誤解。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工程、是民心工程,保障性住房更應該建成‘好房子’,這是政府應該做到、也應該做好的事情。目前,各地已經確定了一批保障性住房示范項目,按照‘綠色、低碳、智能、安全’的要求開展‘好房子’建設,不斷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品質,努力讓群眾住得健康、住得安全方便。”
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此前在記者會上指出,下力氣建設“好房子”,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行動,是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住房美好追求的必然要求。建設“好房子”將有力促進住房消費升級,釋放穩增長、擴內需的巨大潛能,開辟一個新賽道,推動我國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在這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節點,建設“好房子”被全國多地政府列入年度工作重點,此次又首次寫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好房子”時代大幕已正式拉開。(曹晶瑞)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