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一頭牽著城市規劃與建設,一頭系著居民生活品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近日,記者一行走進六朝古都南京,探尋城市更新的模式與路徑,在歷史與現代的交織中,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老城肌理的共生智慧
朱雀橋邊、秦淮河畔。站在中華門城堡遠眺,老城南十八坊的屋宇如青灰色海浪層層疊疊,涌向遠方,大油坊巷(小西湖)歷史風貌區就坐落其間。
小西湖的得名取自明代戲曲家、書法家徐霖所建的私家園林——快園,內有麗藻堂、小西湖、晚靜閣等景觀。時過境遷,快園不再,詩意的小西湖,在歷史的風霜中逐漸凋敝,大多房屋因年久失修,已是危房。
老街坊吳大爺回憶,改造前整個片區僅在古井旁設有公共設施,清晨巷子里忙著倒馬桶的居民常要排隊。管廊破舊、出入不便,很多年輕人選擇了離開。而故土情重,很多老人選擇留了下來。
既要完善社區綜合服務功能,又要保持小西湖的老城肌理,留住煙火氣,從2015年開始,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南京市規劃資源局秦淮分局負責人、秦淮區城市更新辦常務副主任李建波帶領團隊,漸漸探索形成了“小尺度、漸進式、微更新”的城市更新模式。
“127個微更新單元,一院一策制定更新方案,成熟一個,更新一個。”在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韓冬青看來,小西湖項目的成功,五方協商平臺的作用功不可沒。政府職能部門、屬地街道社區、社區規劃師、實施主體、居民代表五方匯聚一起“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徹底調動了居民參與改造的積極性。
廚房太小,沒有衛生間怎么辦?李芷南老人曾經居住的D級危房,如今不僅有了獨立衛生間、現代化廚房,還新增了個閣樓。
沒錢更新怎么辦?今年80多歲的老人許慶談起改造費用時說:“2021年,3月24日簽約,12月10日完工。改造后的房子,一半自住,一半出租十年,對于D級危房更新需要自付的40%費用也給免了。”
“平移安置房”“共生院”“共享院”“咖啡屋”……在小西湖,沒有大拆大建,沒有強制搬遷,一個個別出心裁的院落改造方式,既為居民引入獨立廚衛、陽光院落,加強了社區綜合服務和適老化改造,又保留了青磚黛瓦的傳統肌理。2022年,小西湖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建筑年輪的未來密碼
黃墻灰瓦,梧桐搖曳,對于每個人來說,頤和路是不同的。或許是“歷史書”,或許是“網紅打卡地”,或許是“民國風情場”。無論出于哪一種目的,這里都是南京城獨特魅力的集中展現。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的城市更新,延續了原有的風貌和景觀。“我們堅持‘修舊如舊’,主要采用‘留改拆加’四種方式,對建筑、圍墻等采取‘保護’并‘織補’。對原建筑內外結構進行加固,拆除違建,恢復建筑原貌,盡量按照原有街區院落進行復原,最大限度還原建筑及街廓原貌。”采訪中,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邱楓說。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的道路和建筑都有很強的風格,邱楓舉例說:“比如街巷,‘有路而無街’,兩邊都是梧桐,既保證了整個居住區的安靜和私密性,也使得外墻風格相對和諧統一。這和院落里風格各異的中西方建筑風格形成鮮明的反差。”
一棟別墅一段歷史,頤和路285處各具特色的院落建筑,仿佛285位不同的老者,站在不同的歷史側面,不斷向現代人發出邀請,尋求記憶的連接。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歷史文物,才能讓過去與現在和諧共生,共赴燦爛新程。
工業遺存的破繭蝶變
在南京中心城區,原南京卷煙廠老廠房變為D9街區,旋轉樓梯與工業風墻繪,使這里成為“網紅打卡地”;虎踞路旁,原南京肥皂廠改建而成的秦淮科技園,成為以江蘇電影集團為核心企業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位于夫子廟和老門東景區之間的南京針織內衣廠舊址,將打造為明朝文化沉浸式商業街區……
曾經,工業遺存被視為城市傷疤,或被拆除,或遭荒廢。而今,隨著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工業遺產價值被重新認識,城市建設者們正將舊廠房打造成生活美學、科技文化創新及新質生產力培育之地。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將散落的明城墻磚收集起來,精心整理后展示在‘磚集館’中,以此留住城市的歷史文脈。截至目前,我們已經收集了5萬多塊明城墻磚。”采訪中,園區負責人介紹。
為了讓城市更宜居、更具韌性、更智慧,讓人民群眾在城市中生活得更便捷、更舒心、更美好,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持續協同發力。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徐淮舟表示:“我們將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擔當作為,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 朱波 蘇雁 邱玥)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