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882年的張園是上海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中后期石庫門建筑群,被譽為“海上第一名園”。張園一期經過一番改造后,人氣爆棚;然而,張園一期改造揭開面紗之前,其中的12幢優秀歷史建筑和4幢文保建筑保護點,已作了一番“全面體檢”。為百年老建筑“體檢”的,是來自同濟大學的顧祥林團隊。
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為老建筑做檢測,就好像‘看病’一樣。”同濟大學特聘教授顧祥林說,好比通過抽血、拍X光片等體檢獲取建筑信息,再根據需求做性能提升的具體方案。
可是,深藏在建筑內部的結構性能如何檢測?除了獲取建筑的幾何信息計算荷載之外,最開始的方法是通過目測、鉆芯取樣,檢測結構材料中的成分后進行力學分析;同時,對房屋是否傾斜、是否沉降等做跟蹤檢查。
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對一些不方便取樣的地方,可以使用無人機獲取建筑的幾何信息,甚至可以通過無損檢測,在不損壞建筑結構的前提下,檢測主要結構材料的性能。
上海的不少優秀歷史保護建筑曾接受過顧祥林團隊的檢測。如今的熱門打卡點,位于四川北路蘇州河畔的標志性建筑——上海郵政大廈的第一次“體檢”,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外灘33棟優秀歷史建筑,顧祥林團隊也為它們一一做了“全面體檢”。
開工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請專家對建筑結構進行“全面體檢”。
顧祥林團隊自從接到“既要加固又不能破壞其風貌”的要求后,就一直在跟蹤這幢樓。這類老建筑的普遍問題在于,當年建設所采用的結構、材料標準偏低,多年使用后暴露出諸多問題。顧祥林強調,“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從整體角度來考慮加固問題。整個團隊在這幢建筑上傾注了大量心血,前后評估過兩次并加固過一次。
采用昂貴但易維護的方案
修復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由于郵政大樓有地下室,地下室積水造成一部分鋼筋銹蝕和混凝土碳化,影響到建筑的結構。
如何加固這些鋼筋和混凝土?一種是傳統的打鋼板的方案,類似于給建筑“打補丁”,價格比較便宜;另一種是用碳纖維加固,薄薄一張紙厚度的碳纖維貼上去,就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這在當時是新型材料,價格比前者要貴近10倍。經過多方討論,最終,昂貴但是更易于維護建筑原貌的碳纖維修復方案被采納。
而這正是顧祥林團隊一直堅持的“可逆原則”。“哪怕是目前最先進的技術,若干年之后,也會更新換代,因此現在采取的結構性延壽措施要能夠方便以后剝離后使用新技術。”
“這就好比創可貼,能比較方便地更換。”余倩倩形象地比喻說。傳統加固做法是通過切割并更換鋼板,但這種方法會產生新問題,如焊縫重新開裂,導致反復地開裂與修復。相比之前,碳纖維本身很輕且強度極高,防腐蝕性能也很好。
為了驗證這一論點,團隊用多層碳纖維片貼合到鋼結構上的受力部位,每片厚度僅約0.167毫米,相當于一層布。實驗結果顯示,無論用碳布或碳板都能有效提升疲勞壽命,在實驗室條件下可以提升2—3倍,從而達到降低負荷、閉合創口、抑制開裂等作用。
如何利用AI為建筑延壽
在為建筑做“體檢”之前,還有一道重要工序——結構性延壽的機理研究。
“建筑的結構就像人的骨架一樣。不了解變老的機理,如何讓它們變年輕?”這是顧祥林經常說的一句話。其實,機理研究,就是要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其性能退化?受到荷載、環境的作用后,結構性能如何演化,有何規律?該采取什么措施控制這些變化?
這方面的研究,做起來并不容易。顧祥林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做研究不能憑感覺,要做大量的基礎研究,很多是在工程中發現問題;在實驗室里,通過大量的實驗來收集數據、發現規律。上海有6000多棟優秀歷史建筑,需要更多的“啄木鳥”為他們做體檢。
“如果是超高層建筑的檢測,可能將更多依靠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車、爬墻機器人等。”顧祥林坦言,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認清一個現實:無論怎么獲取信息,都是不完全的信息。“因此,我們目前正在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技術根據有限數據來模擬,或者借助數據大模型來預測如果災害來了,該如何做結構預警、結構響應等。”
顧祥林呼吁,老建筑是上海流動的歷史文化,對這些老建筑的保護需要定期做檢測,而不是有改造需求才做。(李 蕾)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