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塵土飛揚的景象,聽不到刺耳的機械噪音,看不到雜亂堆放的建筑垃圾,取而代之的是一派井然有序的綠色施工場景。由中建八局總承包公司承建的江蘇理工學院項目,以140萬平方米的恢弘體量,在太湖灣畔勾勒出“最美湖灣城”的嶄新輪廓。
江蘇理工學院效果圖
作為一項總建筑面積60多萬平方米、包含56棟單體建筑的大型工程,江蘇理工學院項目建設中產生的建筑垃圾自然少不了。如何將大量的建筑垃圾變廢為寶?江蘇理工學院項目團隊在綠色施工和無廢理念的引領下,創新采用建筑垃圾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將混凝土廢料現場轉化為再生透水地磚等再生建材,河道淤泥經過科學處理后作為綠化用土等綜合利用,并引入智能制造技術一改粗放建造方式,生動詮釋了“無廢工地”建設的生態環保理念。
探索一條綠色施工新路徑
江蘇理工學院項目地處常州市武進綠建區,建設包括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宿舍等56棟單體,計劃于2026年5月竣工,建成后將成為長三角綠色建筑新標桿。中建八局總承包項目團隊在推進工程建設的同時,以“源頭減廢”為核心,通過技術創新和精細化管理,探索出一條綠色建造的新路徑。
校史館效果圖
綠色建造源頭減廢理念體現在項目的每一個細節中:在樁基施工階段,項目團隊創造性地采用BIM建模技術,對9758根工程樁進行精準“把脈”。項目技術總工陳俊杰告訴記者,大部分設計長度為50—57米的超高強管樁在達到終壓力后,仍有5—10米無法完全貫入地層,此時剛完成100多根工程樁施工,如果不及時變更樁長,后續截樁將產生大量混凝土垃圾。為此,項目團隊聯合地質專家,通過土層承載力分析和多次論證,優化樁長設計,減少冗余樁長。
這場“樁基革命”讓總長27萬米的樁基工程實現了“零廢樁”的奇跡,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正如陳俊杰所言:“我們不是在縮短樁長,而是在延長建筑的綠色生命。”
在BIM中心,工程師們正在進行一場“毫米級的綠色革命”。通過三維激光掃描和數字孿生技術,每根鋼筋都有了“數字身份證”,砌筑排版精確到每一塊磚的灰縫。三維模型的引入讓項目節約了7.83%的砌塊用量,單層成本直降萬元,避免了數百噸建筑垃圾的產生。
此外,項目探索“永臨結合”模式,讓臨時設施獲得第二次生命:施工圍擋變身永久圍墻,臨時道路“轉正”為園區市政路,就連移栽的樹木也成了未來校園的“原住民”。“我們要留下的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陳俊杰望著工地如是說。在這片熱土上,綠色建造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終將長成參天大樹。
“五分法”掀起資源化利用風潮
江蘇理工學院地處運河生態網絡的重要一環,項目不僅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校園設計,還開展了施工現場垃圾“五四”分類運動,讓建筑垃圾“五分法”分類成為新風尚。五類建筑垃圾(無機非金屬類、金屬類、木材類、塑料類、其他類)與四類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各得其所。陳俊杰介紹:“我們編制的《 無廢工地建設口袋書》,作為‘無廢工地’建設和‘垃圾分類’的迷你型工具書,已成為工友們的綠色行動和無廢行動的指南。”
項目混凝土總量約30萬方、鋼筋總量4.3萬噸、鋼結構總量5654噸……如此大體量的建筑工地產生建筑垃圾如何處理?是廢棄了嗎?答案是:沒有,有價值的建筑垃圾全部已經利用!這得益于項目打造的全國首例建筑垃圾分布式處置系統,堪稱“工地上的魔法工廠”。
記者看到,現場不同施工片區設置了八個智能收集站,如同“綠色哨兵”般自動識別垃圾種類并綁定責任人數據,當混凝土、模板、木方、鋼筋等料區滿倉時,自帶觸發調度系統,通知綁定的30余位操作人員將設備移動至該收集區。隨后,兩臺分布式就地資源化系統便化身為“變形金剛”進行就地資源化處理。
分布式就地資源化系統
陳俊杰介紹,這兩臺分布式就地資源化系統可以分別處理混凝土類和加氣塊垃圾,在收集站自動實施稱重、倒料、除塵、處理、金屬剔除,并產生自帶級配的再生砂石。“目前已處理4000多噸各類垃圾,平均每天處理10噸左右,高峰期每天可以將20余噸混凝土等建筑垃圾處理為再生砂石骨料。”他說,這些再生砂石骨料可以直接取代機制砂用于項目道路回填等多種場合,其工作性能滿足施工要求,力學性能滿足設計要求,真正做到了建筑垃圾不出現場、變廢為寶。
項目還引入智能監管系統,為每噸垃圾頒發數字身份證。采用視覺識別自動分類、物聯網實時追蹤、區塊鏈存證確保數據真實、AI算法優化處置方案,這一套數智化管控系統建立可信數據庫,不僅可以指導現場管理,更為行業積累了寶貴的綠色建造經驗。2024年4月,此方案還被收錄入《常州市綠色建造試點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
當每塊廢料都獲得新生,當每個數據都創造價值,這座“無廢工地”建設里程碑正書寫著建筑業綠色發展的未來篇章。
“三綠三低”為無廢工地建設鋪路
當江蘇理工學院以“百年學府”的遠見書寫新故事之時,中建八局總承包公司通過綠色能源、綠色裝備、綠色建材,實現了低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低碳辦公生活區、低廢棄物現場的“三綠三低”,用綠色建造標準打造了一個新時代綠色校園建設的典范。
如何選擇綠色建材是實現“無廢工地”建設的重點,也代表了低碳建筑未來發展趨勢。漫步工地,記者仿佛置身綠色建材的博覽會:外立面采用會“呼吸”的水泥纖維板,像給建筑披上環保防曬衣;內隔墻的ALC板輕若羽翼,卻有著鋼筋混凝土的堅韌;地面鋪裝的PVC地毯,演繹著“以塑代木”的綠色變奏。“這些材料不是冷冰冰的構件,而是會講環保故事的綠色使者。”陳俊杰眼中閃爍著熱忱。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造校史館這座近零能耗建筑時,項目在樓頂安裝了2000多平方米的光伏一體化板材,為建筑節能降碳。“這座近零能耗建筑,是我們獻給未來學子的一首綠色詩篇。”陳俊杰說。
行走式建筑3D打印機器人
鋼筋綁扎機器人、激光整平機器人、行走式建筑3D打印機器人等智能建造機器人如同“精準的工筆”,描繪著毫米級的建筑美學,相比傳統機械,這些智能裝備更加精準、綠色、節能。采用裝配式化建造方式的49棟宿舍樓一體化衛浴衛生間,不僅在節能環保方面更上一層,更讓建造效率提升了60%。
綠色施工開展和無廢工地建設,目前已為江蘇理工學院項目累計節約成本1320多萬元,經濟效益突出。同時,項目成立了由黨員領銜的技術攻堅小組,在生態環境部固管中心和中國建筑技術中心“無廢工地”建設試點工作小組的指導下,預計全周期可降低碳排放量約3.7萬噸,環境效益明顯。
此外,項目還與常州市城管中心、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共同開展了“綠色施工-建筑垃圾數字化管理”課題研究,并成功立項江蘇省建設系統科研項目,以科技手段為建筑行業新質生產力轉化提供了一條可探索新路徑。(本報記者 王海霞)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