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傳統建筑文化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有著別樣的中國文化內涵,其藝術價值也尤具特色。而在信息時代,面對快節奏的生活狀態,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在日益變化的時代環境下找尋心靈的安慰與歸宿。傳統建筑富含的文化內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人們的內心需求。不僅如此,傳統建筑文化在教育領域也具備特殊的價值,如將傳統建筑文化應用于培育學生工匠精神,并將其與審美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思政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如何充分發揮傳統建筑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促進學生內在素養的綜合發展,使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與實事求是的精神得到培養,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發揮傳統建筑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需創建基于傳統建筑文化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將傳統建筑文化轉化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可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及文化內涵。教師除了在思政教育課堂加大傳統建筑文化資源的挖掘及利用力度外,應深入剖析其文化精髓,隨后,使其創新性地轉化為課堂教學新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在傳統建筑文化中,古代匠人以巧思進行建筑的設計與建造,此類建筑有許多,如天津市薊州區的建筑文化遺產觀音閣,千年來經歷了28次大地震,即便面對7、8級的地震,該建筑特有的遼代木構設計,也使得建筑歷經千年依然穩如泰山。正是這種工匠精神,賦予了中國古代建筑獨特的魅力,其蘊含的傳統建筑文化,在思政教育領域同樣具備育人作用。教師可深挖此類傳統建筑文化元素,通過講好中國傳統建筑故事,促進傳統建筑文化引領當代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同時,以古代匠人們的匠心精神培養學生積極擔當大國復興與創新的社會責任,促進學生思想健康發展。思政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專門邀請傳統建筑傳承人走進課堂,以專題課堂教學的形式開展基于傳統建筑文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與傳統建筑傳承人進一步交流,提升思政教育課堂內容的豐富度與趣味性,有序落實思政教育。另外,教師還可建立基于傳統建筑文化的課外教學模式。通過拓寬思政教育教學空間,借助傳統建筑工作坊、博物館、傳統建筑文化藝術展館等場所的現場教學,幫助學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傳統建筑文化的魅力。
發揮傳統建筑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應建立傳統建筑文化主題的常態化社會實踐活動。一是組織開展傳統建筑文化主題的社會調查與實踐活動。例如,當地特色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傳承為主題,反思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傳統建筑文化傳承的舉措與問題,確立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并建立學校、企業、政府部門協同合作的地方特色傳統建筑文化的思政教育基地,鼓勵學生利用假期,積極參與“家鄉傳統建筑文化保護與傳承”系列的社會實踐調查、微電影拍攝等活動。在世界建筑領域,人們稱中國古代建筑最古、最長壽、最有新生力,“人定勝天”的精神內涵也被眾多古建筑的設計及建造者發揮地淋漓盡致。教師組織開展傳統建筑文化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時,需以引導學生以當代設計的視角來剖析傳統建筑文化的新內涵,將中國傳統建筑史與匠人營國的精神內涵融入學生的專業學習。二是開展多樣性的傳統建筑文化推廣與傳播的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參與社區的傳統建筑維護、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的公益勞動和主題講座等活動。同時,倡導學生擔任志愿者,為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貢獻力量,促使學生在參與此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同時,更加了解傳統建筑文化,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裴宇晶 作者系南京大學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兼職導師、思政工作助理研究員)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