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皖南,山巒疊翠,機械轟鳴。日前,記者跟隨安徽省交控集團深入蕪湖、宣城等地高速建設現場,目擊了一場場“與時間賽跑”的施工熱潮:新年首季度,交通部門正錨定“開門紅”,15條在建高速完成投資43億元,宣涇二期、天天高速、蕪宣高速改擴建三大項目更是“火力全開”,以超七成的建設投資完成率,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山水長卷中的“綠色動脈”
自涇縣江梓村起,跨越G205國道,穿越牛形山、秦坑河,最終銜接蕪黃高速,宣城至涇縣高速二期工程(S36)已進入通車倒計時。這條11.27公里的“交旅融合示范路”,將涇縣“宣紙故里”的千年文脈與生態智慧濃縮于一途。
江梓隧道雙洞貫通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建設者們采用“零開挖”技術,讓隧道洞口與徽派建筑線條完美融合,既減少生態擾動,又彰顯文化特色。全線橋隧比達32.8%,12處動物遷徙通道與紅外監測系統,讓揚子鱷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得到精心呵護。“無人攤壓機群”的引入,更讓人工干預減少30%,施工精度卻提升至毫米級。
“高速通車后,將實現宣城‘市縣一小時通達’”,項目負責人介紹,這條“皖南綠脈”不僅串聯起查濟古村、桃花潭等文旅勝地,更將成為皖贛通道的重要補充,為“快進慢游”全域旅游格局按下加速鍵。
架起航空經濟“起飛跑道”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交通主動脈,蕪宣高速改擴建工程迎來關鍵突破,整個項目計劃于2025年底前實現全線八車道通車。
日前。記者在清水河特大橋施工現場看到,右幅四車道已建成通車,左幅主墩承臺施工正酣。該項目創新采用的大跨度鋼箱拱橋超少支架安裝工藝,讓工期縮短30%,精度提升至毫米級。
“目前右幅已實現雙向通行,左幅剩余3座橋梁正全力攻堅。”項目辦副主任李潤清表示,這條全長48.97公里的“八車道動脈”,預計年底通車后日均流量將達3.4萬輛次,春運峰值突破7萬輛次。新建的蕪宣機場互通,更將蕪湖、宣城至機場時間縮短至35分鐘和25分鐘,為低空經濟產業園等沿線產業插上騰飛翅膀。
今年1月,蕪宣高速改擴建項目的蕪宣機場互通正式開啟運營,這也給低空經濟產業園區企業帶來重大利好。蕪湖聯合飛機科技有限公司試飛中心副主任陳玉璽介紹說,公司靠近高速公路,物資運輸更方便,原材料進場和產品發貨效率都有所提升,從灣沚到蕪湖市區通行時間從1個小時縮短到40分鐘。
沿江智造攻克“卡脖子”難題
長江北岸,天天高速無為至安慶段建設正酣,已經初見雛形。全長119公里的雙向四車道高速,猶如一把金鑰匙,將無為、樅陽、安慶等地緊密串聯。長河特大橋上,懸臂現澆斜拉索結構如長虹臥波,300余名工人正搶抓晴好天氣進行掛籃施工。
“主跨已完成75%,8月底將實現合龍!”該項目負責人介紹,工程創新采用無人機激光雷達航測技術,對隱蔽工程進行精準驗收,同時通過鋼護筒泥漿循環系統,實現施工污水“零排放”。目前,全線路基完成90%,隧道完成75%,路面試驗段即將啟動,預計年底通車。
這條北沿江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車后將形成南京至九江的國家高速新通道,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更值得期待的是,它將打通安慶、銅陵等地的“斷頭路”,讓區域交通區位優勢加速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當前,皖南大地上,交通建設者以“拼”的姿態、“搶”的勁頭,將藍圖化為通途。當三條“巨龍”年內騰飛,長三角的“小時圈”將進一步縮小,皖南的山水之美、產業之興、民生之便,也將隨路網延伸,奔赴更遼闊的未來。 (史睿雯)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