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筑的設計師們除了用中國傳統建筑技藝去修繕古建,也在探尋中國傳統營造之法如何在當代煥發新機。”首開集團北京市古代建筑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稱“古建所”)黨支部書記、經理張越多年來深耕文物保護和傳統建筑設計領域,參與北京老城歷史文化街區胡同四合院的保護和有機更新。她懷著對傳統建筑的熱忱,執傳統營造之筆,留住古建筑之美,繪就了一篇篇古建新生的華章。
在古建筑修繕中找到人生方向
在大學建筑系5年的學習,張越接受的都是現代建筑設計理念,那時貝聿銘是她的榜樣。直到大學老師對她說:“張越,你可以學習古建筑,這是一門能終身從事的學問。”短短一句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張越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悄然改變了她的職業方向,她的偶像隨之變成了中國傳統建筑學的奠基人——梁思成。
1999年,24歲的張越畢業來到古建所工作。初入工作崗位,她接到的第一個任務便是研讀《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這本書的作者馬炳堅,時任古建所古建筑研究咨詢部主任,是當時古建筑領域的權威專家。為了更好地理解書中的知識,張越常常向他請教。在交流中,張越不僅學到了古建筑的技藝,更感受到了前輩對這門傳統學問的敬畏與熱愛,這在她心中播下了傳承古建筑文化的種子。在馬炳堅的栽培下,張越成了多個重大古建筑項目修繕設計的參與者。
2000年,北京市首個古建筑修繕設計項目公開招投標,古建所拔得頭籌,中標歷代帝王廟的保護修繕項目。當時,擁有470年歷史的帝王廟已淪為校舍,損毀嚴重,此次修繕項目也因此被賦予了搶救性修復的重大使命。對于張越而言,這個項目不僅是她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現場工作,更是她古建筑修繕生涯的起點。在歷時四年的修繕工作中,張越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個細節,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對古建筑的結構、工藝和文化內涵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2005年,張越參與了武漢歸元寺圓通閣的修建工作。“這座建筑要求采用傳統的營造技藝建造傳統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筑,亮點在于樓閣的建筑外觀為明三層、暗兩層,共五層,每層的外觀各不相同,形式豐富且富有變化。然而,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復雜的設計中處理木結構本身的連續性問題。”張越回憶道。在馬炳堅的指導下,設計團隊與施工團隊密切配合,充分運用傳統營造技藝中的智慧,經過反復推敲和精心設計,最終攻克了這一難題,完成了樓閣的設計。
2012年,高達51米的圓通閣正式完工。這座建筑除地下一層的城臺全部采用石材外,上部主體結構均由木材搭建而成,梁、柱、枋等構件均為純木榫卯結構,未使用任何鋼材和水泥。這種傳統木結構的運用,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營造技藝的精妙與智慧,更讓張越深感其彌足珍貴。在她看來,這不僅是一種對傳統技藝的繼承,更是傳統建筑在當代的生動再現,是一種更具生命力的傳承方式。
傳承古建技藝守護歷史記憶
從北京鼓樓出發,沿著街道一路向北步行約200米,便能抵達豆腐池胡同。在這條古樸的胡同深處,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道觀——宏恩觀。墻體局部開裂,磚石構件缺失,屋面局部長草,導致瓦件碎裂……曾經莊嚴肅穆的道觀,因歲月侵蝕和功能變遷已滿目瘡痍。
“我們為‘生病的’宏恩觀開出‘診斷書’,也為其量身定制了‘藥方’。當揭開宏恩觀帝君殿房頂的筒瓦時,我們發現其屋面基層的工藝極為特殊。傳統的屋面施工,通常是在木望板上先鋪設護板灰,隨后依次進行泥背、灰背處理,最后鋪設瓦片。然而,帝君殿的屋面結構卻與眾不同:其椽子之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石望板,石望板之上則是白灰背。這種獨特的屋面做法在官式建筑中較為罕見。”張越介紹說。
為此,團隊找到相關的古建專家,了解相同工藝的案例,再根據現場石板的厚度、材質,添配同質材料。經過一次次的實驗對比,團隊最終研究確定可行的白灰配比,并將這些內容記錄在案,為后人再次修繕留下依據。
“雖然這些細節在表面難以察覺,但后人再次打開修繕時,他們應當看到準確的原工藝。我們不能讓這段珍貴的歷史信息在修復中丟失,而要將文物及其蘊含的文化真實、準確地傳遞給后人。”張越說。在修復過程中,團隊堅持采用古人使用的工藝進行修復,讓每一處細節都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讓文物在歲月流轉中延續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拂去歷史塵埃讓老城煥發生機
2024年5月,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發布《北京市合院式歷史建筑修繕技術導則(試行)》。《導則》從勘察測繪檢測鑒定、保護施工方案、保護修繕施工到最后的驗收,對合院式歷史建筑予以全流程關注,尤其對修繕過程中的材料工藝等進行重點控制,為保護合院式歷史建筑價值提供技術支撐。《導則》就是張越帶領團隊深入調研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如果說北京老城里的故宮、王府是耀眼的‘紅花’,四合院就是襯托‘紅花’的‘綠葉’,都必不可少。”張越告訴記者,合院式歷史建筑絕大多數建于清代至民國時期,年代跨度長、地域分布廣,建筑單體具有不同的時期特色。豐富多樣的合院式歷史建筑除了建造的材料工藝不同,各時期的建筑外觀和結構方面也有很大差異,這給《導則》的撰寫帶來了不少困難。
“早期的傳統民居建筑大多采用木結構坡屋面,搭配青磚灰瓦,展現出古樸典雅的風貌。到了民國時期,建筑風格發生了顯著變化,磚木混合結構逐漸興起。這一時期的建筑不僅在結構上有所創新,還融入了許多西洋元素,如西洋門、局部平頂設計,以及二層獨棟洋樓的出現。這些洋樓常常配有拱券門窗、西洋式磚檐、掛檐板、倒掛楣子、坐凳楣子等精美裝飾,室內則設有隔斷和色彩斑斕的地面花磚,這些細節都賦予了建筑鮮明的時代特色。對于這類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維護修繕工作必須嚴格遵循其形式、結構、材料和工藝的特征,力求在保留原貌的同時,延續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張越說。
“傳統建筑從業者需要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拂去歷史塵埃,讓古老建筑重現光彩。期待我們的努力能夠形成‘星火效應’,使老城重拾往日風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張越說。(劉欣欣)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