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和煦,走進古都陜西西安東北域的某商住項目現場,正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項目總投資6.9億元,去年3月1日開工,合同工期17個月,目前總工程量已完成60%,預計會提前交工。”中央企業勞模、中鐵二十局六公司項目總工張烈霞對記者說。
24年,一個人的技術之路能走多遠?張烈霞用自己的成長給出了答案。她的作品中,有高聳入云的超高大廈,也有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極限創新。24年間,她在鋼筋水泥叢林里寫下了一名建設者的奮進詩篇。
5年考下5個專業證書
每一份練達都起于稚嫩,每一種杰出都始于平常。2001年,張烈霞大學畢業來到中鐵二十局六公司,從最基礎的資料員、測量員干起。但走進建筑工地伊始,她就接連“受挫”。
第一次是到鋼管五拱橋項目做資料。首次下工地,剛出校門的張烈霞穿著白褲白鞋。然而,當她踏上幾十厘米寬的箱梁,望著橋下湍急的渭河,不由得雙腿發抖、頭暈目眩,只好戰戰兢兢地爬了過去。等回到地面才發現,白褲白鞋已臟得只能扔掉。張烈霞意識到:“原來,干工程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在垃圾場測量放點任務中,她拿到了價值十幾萬元的測量專業儀器——全站儀,卻發現說明書和屏幕顯示全是英文,只好硬著頭皮邊琢磨邊操作,第一個點竟放了兩個小時之久,緊張得她滿頭大汗。這次經歷讓她深刻認識到:“大學所學遠遠不夠。”
知不足而后學,對干工程的人來說,現場就是老師。她主動要求從資料崗調到了技術崗,并開始了技能提升“長跑”——接連考取一級建造師(建筑工程)、一級造價工程師、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安全工程師以及一級建造師(市政工程)證書。2016年,她已經一步步從技術員、技術主管、工程隊長成長為能夠對大型項目技術全權負責的總工程師。
創新改寫工程極限
高山成其高,必有絕懸陡峭,攀越方可登頂。技術之路亦然,不挑戰高難險,不改寫不可能,則絕無造極之理。
2018年,張烈霞作為技術總工接手中鐵二十局中標的首個超高層項目——西安高新科創園。222米的鋼混結構高樓,地基是一般房建工程的3倍,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降水”。 “基坑面積2萬多平方米、深度20.5米,施工中需要將地下水位降得更低,才能做防水、打地基。”張烈霞解釋說。
隨著基坑開挖的深入,傳統的坑邊降水法愈顯吃力,眼看回涌越來越大,張烈霞心急如焚。“采用傳統方法降水需要半年,等不起。”她在翻爛了47本規范后,創造性地采用坑內降水法——在基坑中打了3個降水坑,加大抽水量;基坑開挖完成后,及時澆筑封底混凝土和護壁混凝土,形成第一級基坑;對于比基坑還深5—8米的電梯基坑,放入護筒及污水泵,將坑內水位降至墊層底后,用高分子自粘膠膜織成防水網,再澆筑混凝土。
“這么深的基坑居然滴水不漏。”基坑完工,驗收人員驚嘆不已。該項目榮獲1項陜西省土木建筑科學技術三等獎、2項陜西省省級工法。
很快,更棘手的挑戰來了。“75天完成兩所學校共2.1萬平方米的校舍建設,保證1700多名孩子按時開學,同行了解情況后都說是‘天方夜譚’。”2024年6月,張烈霞開始負責西安市未央路小學和第75中學改擴建工程項目。
張烈霞和同事與時間賽跑,趕晴天、搶雨天,為了破解空間瓶頸,創新提出大跨度鋼結構懸挑工藝,讓鋼框架結構“倒著生長”,搭積木般自上而下施工。
兩個多月,她們從挖土、打樁到室內精裝修、跑道鋪設,節節推進,最終在開學前完整交工。
剛柔相濟的生命張力
張烈霞恰如其名,“剛”的部分果敢、堅毅、熱烈,而“柔”的部分如深水靜流、霞光和煦。這樣剛柔相濟的性格并非天生使然。“2007年愛人重傷致殘,家的重擔落在了我肩上,我必須堅強起來。”張烈霞說。
生命的剛性一旦被激發,其韌度甚至讓她自己也感到吃驚。當甲方和監理驚訝于在男性居多的工程技術領域,一位女性能迸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時,張烈霞說:“不分性別,房建人都是特種鋼。”
“在工程技術領域,我這個年齡的女性,能干到總工的很少。”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張烈霞頗為感慨。
張烈霞的內心深處,別有一番細膩情致。在未央路小學改擴建施工中,為了3毫米的鋼結構偏差,她連夜復測6次,因為“用顯微鏡做工程的詩人”是她的匠心律條。遇到有工人嘀咕,“用得著那么較真嗎”,她指著遠處居民樓的萬家燈火說:“我們建的不僅僅是房子,更是萬千人的家。”(毛濃曦 祝盼)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