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建設美麗鄉村再到建設和美鄉村,旨在提醒人們和美鄉村不僅只是外表形式美,還需要注重內在和諧美,重點放大原生態鄉村魅力,致力留住鄉風鄉韻鄉愁,和美鄉村應該是“和善有愛”,是鄉村建設的“版本升級”,更是鄉村發展的“美麗蛻變”。設計美學賦能和美鄉村建設是探索建筑藝術、設計美學如何賦能和諧美與形式美在鄉村建設中的實踐路徑和價值實效。
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征程中,設計美學猶如一把利劍,為鄉村發展注入全新活力。設計美學賦能和美鄉村美的再生,既體現了鄉村的原生之美,更注重的是個性之美、各美其美,還有美美與共、和諧共美;設計美學賦能和美鄉村文化傳承,追求鄉土文化中的“和”,與包容、和諧、融合、共生緊密相關,本質上是人類精神的和諧共處。設計美學賦能和美鄉村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對鄉村空間、景觀、建筑等進行改良,重塑鄉村的外在形象與內在氣質;設計美學賦能和美鄉村價值提升,能夠優化鄉村空間美學,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文化傳承和認同感。
設計美學賦能和美鄉村美的再生
“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鄉村之美,美在生活方式,村莊的內生文化與村民生活自信所帶來的可持續吸引力是鄉村最寶貴的資源。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建筑等提取設計靈感,鄉村建筑空間敘事在設計美學指導下獲得新生。符號轉化使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語言融合,創造既鄉土又時尚的建筑空間。這些空間不僅承載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還通過現代解讀展現新活力,實現設計的再生。例如,安徽碧山書局改造中,徽派建筑的馬頭墻元素被現代幾何線條重新構建,保留地域符號同時展示文化。
設計美學賦能和美鄉村文化傳承
“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古建筑藝術作為鄉土文化基因庫,其保護需超越物質修復層面,構建“空間-儀式-記憶”三位一體的傳承體系。一是建筑形制與文化隱喻關聯;古建藝術的建筑形制不僅僅是結構上的設計,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隱喻。例如,江南水鄉的古建筑,如粉墻黛瓦、馬頭墻,適應濕潤氣候,反映溫婉性格。北方四合院的封閉布局和嚴謹軸線,體現北方人嚴謹穩重的文化。二是儀式空間的活化利用;古建筑空間經過重新規劃和功能定位,可轉變為傳統節慶、民俗活動或文化展覽的場所。例如,江西婺源祠堂改造為鄉村文化禮堂,保留祭祀空間并植入非遺工坊,實現傳統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三是記憶重構的批判性反思;古建筑的記憶重構是基于歷史真實性的尊重,結合現代審美和功能需求的創新設計。這種反思體現在深入挖掘古建筑的歷史價值、精準提煉文化符號以及深刻理解現代生活方式。
設計美學賦能和美鄉村技術創新
“科技之光,照亮田野,讓每一寸土地都孕育出奇跡,滿足對豐收的渴望”。技術創新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設計美學與技術創新在鄉村發展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技術創新拓展了設計美學的實現方式,例如3D打印技術在鄉村建筑構件中的應用,以及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在鄉村旅游體驗設計中的運用。同時,設計美學讓技術創新更人性化,便于村民接受和使用。二者共同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和文旅融合,塑造特色品牌,提升治理水平,助力鄉村現代化轉型,展現產業興旺等美好景象,使鄉村成為理想居住地。例如,浙江魯村將智慧農業與美學景觀結合,設計大棚模仿“麥浪”,與田野景觀融合,并引入智能種植技術,創建高科技農業示范園。
設計美學賦能和美鄉村價值提升
“村莊有規劃、環境美如畫、產業特色化、生活傳佳話”。設計美學從鄉村規劃、環境、產業、建筑等多方面對鄉村價值提升進行有力輔助,不僅提升了鄉村的外在美感,更增強了鄉村的內在魅力和吸引力。科學規劃優化了鄉村空間布局,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環境美化注重與自然和諧,通過綠化等措施,創建生態宜居環境,提升村民環保意識。產業特色化挖掘地方特色,如手工藝品、農產品深加工,增強鄉村經濟活力。建筑藝術與鄉村風貌協調,改造傳統建筑,既保留鄉土特色又滿足現代審美,支持文化傳承和旅游開發。
和美鄉村建設在設計美學視域下,本質上是基于文化基因解碼的空間價值再生產。通過設計美學戰略,將鄉村文化、技藝、產業和非遺資源與設計融合,這是新發展理念的實踐探索,為建筑藝術賦能和美鄉村提供指導,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同時,建立“保護-傳承-創新”的動態平衡機制,實現物質環境改善和文化主體性建構的雙重目標。
作者代娟系渭南師范學院講師;本文系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課題“渭南市大中小學‘美育+思政’融合發展研究”(SGH24Y2335);渭南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OBE理念的產學研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環境設計專業為例”(JG202345);渭南師范學院2024年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大中小學‘美育思政+’一體化建設路徑研究”(WNYBKT202436)的階段性成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