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深化的背景下,突破傳統課堂時空限制、實現價值引領與情感共鳴的深度融合,成為教育改革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紅色場館作為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歷史記憶的物質載體,蘊含著民族復興的精神密碼,以獨特的敘事場景與豐富的實物資源,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動鮮活的教材。當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理論灌輸強、實踐體驗弱的現實困境,導致學生在單一課堂講授中難以真正產生情感共振。紅色場館所具備的具象化展陳、沉浸式情境,以及互動性敘事,恰能有效彌補這一不足,通過營造強烈的歷史在場感,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認同,推動思政教育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更深層次的價值內化轉變。本文聚焦紅色場館的教育賦能潛力,從資源重構、情感激活、機制創新等不同維度,系統探究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價值內涵與實踐方法,以期為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提供切實的理論支持與實踐借鑒。
一、紅色場館融入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
紅色場館通過重構教育空間的物質形態與精神譜系,突破了傳統思政教育平面化敘事窠臼。當文物集群、全息投影與交互裝置共同構筑起多模態敘事場域時,沉睡的歷史基因被具象化喚醒,使褪色家書里的墨痕承載革命者呼吸的震顫、鏖戰沙盤上的推演軌跡重塑戰略智慧的博弈內涵。這種立體化資源載體不僅通過視覺震撼彌合了理論闡釋的疏離感,還在觸覺共鳴中激活了具身認知的深層通道。相較于課本圖文的單維呈現,場館特有的時空折疊效應使學生能穿梭于歷史現場與當代語境,在光影交織的沉浸式對話中,實現微觀個體敘事與宏觀歷史邏輯的互文印證。思政教育由此掙脫了單向灌輸的據點,轉向依托空間符號的隱喻張力,讓學生在親歷歷史的具身實踐中,于無聲處完成價值認同的自我淬煉,最終在認知迭代與情感共振中實現價值觀的自主建構。
二、紅色場館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開發沉浸式主題實踐課程
院校應開發沉浸式主題實踐課程,以“場景重構—角色代入—互動反思”為主線,打造模塊化、可迭代的實踐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設計上,院校應緊密結合紅色場館特色,將革命歷史、人物精神及政策理論等轉化為“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等主題單元。例如,針對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可設計“星火燎原”課程包,圍繞“挑糧小道”場景構建“重走革命路”任務鏈,讓學生在“情境模擬+任務驅動”中,以革命者的視角完成物資運輸、戰略研討等歷史還原任務,實現對革命歷程的深度體驗。在教學手段上,院??山柚F代數字技術實現創新,通過集成虛擬現實(VR)漫游、增強現實(AR)場景疊加、全息投影等技術,構建虛實融合的沉浸式課堂。例如,利用VR技術重現紅軍長征翻越雪山的艱難場景,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感受極端條件對意志的考驗;通過AR掃描場館文物,觸發歷史人物“口述史”影像,增強歷史敘事的交互性和代入感,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在課程評價方面,院校要建立動態優化的評估機制,持續關注過程性指標,重視學生的反思日志和小組共創成果。院??梢髮W生根據場館參觀撰寫“歷史人物書信”或編排紅色短劇,通過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化對革命精神的理解。
(二)構建校館協同育人長效機制
為推動紅色場館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院校需構建“需求對接—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協作體系,打破學校與場館間的合作壁壘。在頂層機制建設上,高校黨委與場館管理機構可聯合成立“紅色教育協同中心”,并簽訂《校館協同育人協議》,以明確雙方在課程開發、活動組織、人員互聘等方面的具體權責。例如,可約定場館每年為高校預留專門時段用于開展專題教學;高校則利用自身學術優勢為場館提供相關研究支持,實現雙方優勢互補。在資源整合方面,應搭建“場館資源庫—學校需求庫”雙向匹配平臺,將場館內的文物、檔案、口述史等資源,按照“歷史事件”“精神譜系”“地域特色”標準分類梳理。思政教師可將相關資源轉化為案例庫、教案集、微課視頻等教學素材,同時設計“紅色研學路線圖”,將區域內多個場館串聯形成主題聯動。例如,設計“建黨精神尋根路線”,串聯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延安革命紀念館等場館,讓學生在跨時空的參觀學習中追溯精神根源。在活動運營方面,應建立“必修+選修”雙軌活動體系,將場館實踐納入思政課學分考核,確保學生參與的基礎性。同時,開設“紅色故事宣講團”“革命文物策展工作坊”等第二課堂項目,鼓勵學生自主策劃展覽、擔任志愿講解員,在實踐中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使校館協同育人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結語
紅色場館與思政教育的深度交融既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必要之舉,又是創新育人模式的關鍵突破口。作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精神橋梁,紅色場館借助革命文物、英雄事跡,以及場景復現等方式,將抽象的政治理論轉化為可感知、可了解的精神圖譜,使青年學生在感受歷史溫度的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本文提出的沉浸式課程開發、校館協同機制等策略,打破了傳統思政教育的單向度困境,通過“情境浸潤—主體互動—資源再生”的閉環設計,達成了教育主體、場域與方法的系統性變革。這一實踐路徑的構建既回應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命題,又為紅色文化資源在當代的轉化提供了方法論啟發。展望未來,只有不斷推動場館資源與教育需求的精準對接,深入促進“在場學習”與“價值生成”的有機統一,才能真正將紅色場館建設成為培根鑄魂的“社會課堂”,為黨和國家培養出兼具歷史自覺與時代擔當的優秀人才。
(作者郭慧禎系鄭州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本文系鄭州財經學院+河南“非遺”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路徑研究+TZGC-JGXM-2024-99)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