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技術革新的洶涌浪潮中,建筑行業正處于深刻變革的關鍵節點。數據顯示,我國建筑業總產值雖從 2012 年的 13.7 萬億元增長至 2024 年的 32.65 萬億元,但隨著城鎮化發展邁向成熟,城鄉建設 “大拆大建” 時代漸入尾聲,市場需求規模縮減,要素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等問題接踵而至。數字建筑與智慧建筑已成為建筑行業轉型的關鍵方向,以 BIM 技術為典型代表,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與之緊密關聯的數據中心領域,卻面臨著嚴峻挑戰。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到 2030 年全球數據中心電力需求預計增加一倍以上,人工智能是主因,其能耗高、碳排放量大,且傳統節能降碳手段優化空間有限,綠電使用比例提升面臨市場建設初期的價格波動、跨省交易難等問題。
正是在這樣復雜的行業背景下,深耕智能建筑與數字建筑領域多年的專家宋婧憑借建筑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在數據中心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行業開拓者。
宋婧的職業生涯始于傳統建筑領域。獲得建筑學學士學位后,她迅速在業內嶄露頭角,多個建筑項目斬獲國內建筑獎項,成為業內標桿人物。憑借對建筑學的深刻理解,她參與《建材及裝飾材料經營場館建筑設計標準》等行業標準編制工作,為行業標準體系的科學化與規范化建設提供了實踐范本。
“建筑不僅是為人服務的空間,更應該成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宋婧將目光投向數據中心這一新興領域。
2017年,宋婧加入秦淮數據有限公司,投身于數字化建筑領域的前沿研究。在此期間,她憑借創新思維,對數據中心進行了系統性的優化與革新,成功實現了關鍵技術的突破,驅動數據中心產業向高效能、可持續方向升級轉型。
秦淮數據作為行業標桿企業,也是亞太地區少數同時斬獲M&O、T4和HRA三項權威認證的中立第三方信息基礎設施運營商。這一系列認證彰顯了企業在數據中心設計建造、智能運維管理及邊緣計算網絡服務等領域的卓越實力。在擔任秦淮數據副總裁期間,宋婧充分發揮戰略領導力和技術創新力,不僅深度參與公司戰略規劃,更帶領團隊攻克多項核心技術難題,為企業持續保持競爭優勢提供了關鍵支撐。這些認證的獲得,離不開宋婧在戰略規劃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卓越貢獻。
“在建筑行業積累的豐富經驗讓我特別注重空間的利用效率和功能的合理性。”宋婧解釋道,“這些理念在數據中心設計中同樣至關重要。在數據中心設計中,我們不僅要考慮服務器擺放的物理空間,更要思考氣流組織、能源流動、數據流動等多維空間的協同關系。”這種系統性的思維方式在她帶領團隊研發的“建筑物和數據中心”專利技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該技術采用了“主體建筑+預制機房”的耦合架構,通過自主研發的U型槽連接系統,實現了數據中心與主體建筑的無縫融合。這種設計高度滿足了數據中心未來靈活擴展的需求。當需要擴容時,只需像安裝插件一樣,簡單快捷地增加預制機房模塊,即可高效完成擴展工作。
另外,在“集裝箱體、定位底座及集裝箱機房”專利技術中,宋婧團隊將建筑結構力學原理與數據中心運維需求相結合。針對集裝箱體結構,團隊優化了承重設計、板材厚度及連接方式,顯著提升了集裝箱機房的整體穩定性;定位底座則采用了高精度定位與減震技術,有效減少了設備運行時的振動位移,確保了機房的長期穩定運行。這些設計使得集裝箱機房在保持結構安全的同時,也展現出了出色的設備兼容性與擴展性,能夠靈活適應不同規模的數據中心建設需求。
作為深耕智能建筑與數字建筑的專家,宋婧特別強調建筑與先進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建筑學教會我系統思考,先進技術賦予我實現能力,二者的結合才有了今日的我。”
“未來的建筑將是智能的、綠色的、高度集成的數字基礎設施,”她說,“我們正在打造的不僅是一個個獨立的數據中心,而是支撐整個數字社會的基建設施網絡。”在這個愿景中,建筑將突破傳統的物理空間限制,與數字技術形成有機整體。(李素)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