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沒上過幾年學的老父親,竟憑木匠手藝在網絡時代成了“網紅”。這是古老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在新時代傳承發揚的生動案例。
作為三江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一名代表性傳承人,石善章每年都要為一些鄉鄰建木樓。近年來,在直播和短視頻“加持”下,他甚至接到了區外的訂單,讓三江“非遺”在其他省區“落地生根”。
融合傳統和現代技藝建木樓
石善章小時候只讀到小學二年級。為了有一技傍身,他長大后就給一些工匠當學徒,因此掌握了木工、竹編等手藝,不但會編竹簍、簸箕等各種竹制品,40年前就已經是同樂苗族鄉小有名氣的“掌墨師”。
他不但能夠獨立建造吊腳樓、戲臺、廊亭等各種富有侗族特色的木構建筑,制作凳子、桌子、柜子、盆子等各種木制器具更加不在話下。2019年,石善章獲評三江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石善章家現在住的一座雙塔式木樓,就是他30多年前自己建造的,造型別致,就是現在也不過時。雖然上了年紀,但他并不固步自封,一直在持續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努力把現代建筑的先進理念運用到木構建筑中,希望能為三江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發揚光大獻點心力。
憑手藝讓“非遺”在網上“出圈”
去年,石善章在建造新房時,突然在網上“火”了。
在直播中,石善章帶徒弟打造侗族木構建筑的場景,經常吸引幾十萬人在線觀看,這讓石善章感到很意外。在當地人眼中習以為常的建木樓現場,卻在網上引發了網友的“圍觀”和熱烈討論。這讓石善章對這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以及侗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增加了信心。
更讓他感到意外的是,新房主體剛建成,就有客戶通過直播和短視頻找上門來。有來自青島的客戶,請他帶隊到青島藏馬山旅游度假區景區中國東樂大觀園建設幾棟木構建筑和富有民族風格的大門;還有來自廣東的客戶,跑來參觀、洽談,請他為他們打造木構民宿。
“不是我‘火’了,而是三江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火’了!”對于自己的“爆火”,石善章看得透徹,他說,自己并不在乎個人是否出名,只要能讓侗族木構建筑“出圈”就好,這也是自己作為一名代表性傳承人應盡的責任。
三江有近300名“非遺”傳承人
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可以說是侗族地區最出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技藝最大的特點是建造時以榫卯連接,不用一釘一鉚,但卻十分牢固,且造型美觀,可以經受上百年風吹雨打,兼具實用、工藝價值。
截至目前,三江侗族自治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57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4項(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侗族大歌、侗戲、多耶)、代表性傳承人5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37項、代表性傳承人47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52項、代表性傳承人121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65項、代表性傳承人114人、代表性傳承團體20個。
這些代表性傳承人,通過非遺助力當地推進鄉村振興,在服務經濟社會和民族文化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石紅星)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