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東莞莞城中興路的麻石路面上,青磚騎樓下,匠人們將一片片百年前的舊瓦重新鋪上屋檐。街角茶肆飄來嶺南特有的陳皮香,與不遠處現代咖啡店的醇厚氣息交織——這里是“東莞記憶”首開區,一座用“無廢”理念喚醒的千年古城。
作為東莞首個街區型“修舊如舊”項目,作為生態環境部固管中心和中國建筑技術中心第二批“無廢工地”建設試點最典型的優秀項目,東莞記憶交出了一份創新答卷:398棟老舊建筑中,37棟歷史建筑實現100%原貌保留,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70%,遠超行業平均水平。中建三局深圳公司東莞記憶項目總工鄧遠剛指著墻面的老青磚介紹:“這些磚九成來自街區自身,工人們像做外科手術一樣,把歷史碎片‘縫’進了現代城市肌理。”
城市微更新的東莞答卷
“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調研老城建筑和文化街區,對傳承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以來,國家連續出臺《關于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明確“嚴禁大拆大建”。數據顯示,全國已實施超6.6萬個城市更新項目,東莞記憶正是這一浪潮中的典范。
莞城,這座有著1265年建城史的嶺南古城,聚集著國家級文保單位卻面臨老舊社區衰敗的困境。東莞記憶項目承擔著398棟建筑改造、540米暗渠復涌、3.7萬平方米景觀提升的重任,既要保留千年建縣史的文化積淀,又要解決磚木結構建筑節能差、巷道狹窄導致的難題,如何精工微雕是改造施工的重難點。
3709立方米木料、2375立方米老磚瓦、1237噸金屬材料……翻開項目固體廢棄物清單,鄧遠剛深知,這更是一場針對廢棄物大量堆放、多種類材料分拆、小場地密集改造的建筑垃圾減量化硬仗。
為此,項目團隊在建設全過程中,嚴格執行“無廢工地”建設實施方案,按照“源頭減量、分類管理、就地處置、排放控制”原則進行實施,通過多項措施并用,實現了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傳統拆除會產生15萬噸建筑垃圾,我們通過保護性拆除,將綜合利用率提至70%,遠超國家2025年60%的要求。”鄧遠剛展示了一組對比數據:混凝土拆除量僅1204立方米,不足常規項目的三分之一。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東莞記憶團隊踐行“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打造多元共生的活力引擎、宜居宜業宜游的歷史街區典范”更新活化目標,用三年時間精雕細琢,重拾東莞記憶、重塑嶺南文脈。
“無廢工地”的科技密碼
無人機三維掃描、紅外線定位、前期測繪精度達毫米級……東莞記憶項目通過創新技術實現了舊建材在二次改造建筑中100%的循環利用,成為歷史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新典范。
鄧遠剛介紹,東莞記憶項目從設計階段便確立了精確設計理念,減少非必要建筑構件的拆除,采取對原有建筑擾動較小的加固方式,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為此,項目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建立毫米級數字模型,精準記錄每一間歷史建筑和騎樓老屋的建筑結構并標注材料狀態,使拆除損耗率從30%降至5%以下。
施工現場,工人們通過保護性拆除方式,實現了瓦片“零破損”拆除和90%以上老磚完整保留。這些材料專門處理工廠清潔強化后,被重新用于屋面、磚墻等關鍵部位,不僅實現了修舊如舊,還將建筑木梁的承載力提升20%,增加了防腐、防白蟻措施。處理后的老磚抗凍性更是提高了3倍。此外,為了重現嶺南古韻,項目團隊運用AR系統實時校驗材料色差和砌筑紋樣,改造后建筑磚墻紋樣匹配度超90%,成功在保護與發展之間找到最優解。
位于交叉路口的ZH19、20棟建筑屋頂,粗看是別無二致的嶺南瓦屋面風貌,但改造后將呈現多項低碳新科技:61塊光伏板發電、168只鋰電池儲能、直流750V轉220V/375V供給負載、FCS柔性雙向變換器……項目團隊采取屋面光儲直柔技術,將整棟樓的照明、空調等用電全部升級為新型能源供給,實現年減碳42噸,光伏建筑一體化在這里得以具象化。
東莞記憶項目團隊還利用新技術、新材料為“好房子”建設賦能。鄧遠剛告介紹,針對原有建筑采光差、能耗高的問題,項目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Low-E玻璃門窗、采光天井和屋面保溫等節能措施,將高能耗老宅轉變為低碳宜居空間,讓舊騎樓有了新腔調,為同類歷史建筑改造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方案。
古建老物件的綠色重生
如今的中興路,老房子里拆下的木梁用來加固騎樓木連廊;民國花階磚出現在了游客中心藝術地坪;破碎青磚壓制成再生磚,鋪就珊洲河生態護岸……一幢幢騎樓建筑煥然一新,吸引了絲綢展覽館、鐘表老店、文創產品集合店等商業體入駐,構成了一幅新舊融合的獨特街景。
古建重生的背后,是項目精細化回收體系和高效資源化利用的創新實踐。鄧遠剛介紹,針對老房子無法保護性拆除的舊建筑材料實施分類管理,按照無機非金屬類、金屬類、木材類等針對性處理,在場內便實現了磚渣變路基、砂土作回填的二次利用,幾乎“零廢棄”。
狹窄的珊洲胡同里,施工隊用微型粉碎機將建筑渣土就地轉化為路基材料。“既省了清運費,又少了揚塵。”老住戶們路過也不禁點贊道。通過設置分類收集點,配備移動破碎設備等措施,東莞記憶項目實現了90%材料再生利用率。
項目創新采用永臨結合模式,利用待改造建筑RC36棟作臨時指揮部;將施工道路與未來市政路重合,如珊洲河復涌利用原珊洲路、鳳來南路改造利用原有道路等,累計長度達2.8公里,大大減少了新建再拆除的能源消耗和固體廢棄物產生。
當夜幕降臨,光伏玻璃幕墻映亮麻石巷道,新老東莞人在這里相遇。東莞記憶項目用“無廢”實踐證明:城市更新不是歷史的終結,而是文明的再生;中建三局深圳公司則用匠心和智慧,書寫著建筑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答案。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