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中的古建筑,在修復中須按文物保護規定,盡量符合實際使用需要。地面先鋪20厘米三七灰土,然后細墁尺四方磚、打磨磚樣、刷桐油。”
“墻面要修舊如舊。青磚破損超3厘米,進行剔補。破損超過青磚厚度,進行抽換。青磚破損不超3厘米,清理打磨。”
4月18日,北京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河北青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經理鄭彥華來到北京市丁香胡同一處古建筑修復施工工地,與現場人員交流施工細節。
這座古建筑,始建于1871年,許多部位已經破損。此次保護修繕,旨在最大程度恢復建筑的歷史風貌,有豐富古建筑修復經驗的易州古建工匠成為施工者,鄭彥華也參與其中。
北京擁有眾多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建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修繕古建筑,既有利于使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和諧共存,也有利于傳承歷史文化。
“在易縣,古建行業從業者有4萬多人,其中很多人都有在北京從事古建工程的經歷。”鄭彥華說,北京眾多的古建筑,為他們提供了施展身手的舞臺。
易縣,古稱易州。“易州古建工匠”勞務隊伍是由清西陵修建中的古代工匠逐漸演變而來的。200多年來,易縣的工匠們從陵區修建及修繕中逐步摸索出一整套工藝模式,熟練掌握了清代建筑中的木作、石作、瓦作、土作、搭材作、油漆作、彩畫作、裱糊作等工種技藝,并以師徒相傳的方式傳承至今。
近年來,古建產業快速發展,易縣從事古建行業的人越來越多。“業內有種說法,有古建工地,就有易縣人。”鄭彥華說,到北京修繕古建筑,是易縣許多古建工匠的第一選擇。
鄭彥華今年50歲,是易縣西陵鎮白水港村人,從小就對古建筑修繕很感興趣。他從最基礎的壯工做起,跟著師傅學會了多種古建筑修繕技藝,尤其擅長木作、油漆作、裱糊作等工種。
一窗一門皆有情,一步一履皆留心。古建筑修繕,講究的是原汁原味、修舊如舊。鄭彥華說,他曾長期參與北京同仁堂等古建筑的修繕,在修繕過程中堅持依靠傳統技藝,最大程度恢復古建筑原貌。
比如古建筑的門窗、木裝修等,傳統制作不用一滴膠水、一顆釘子。“遵循木質纖維的特點制定最恰當的榫卯,這是古代中國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用的主要結構方式。”鄭彥華說,“開榫打卯”的古法,雖然頗費工夫,但契合程度是螺絲和鐵釘比不了的。他在修繕古建筑門窗、木質裝飾裝修時,堅持使用榫卯結構,用敬畏和熱愛守護著一處處古建筑。
修繕古建筑,雖然長期與枯燥、寂寞、艱苦相伴,但也使人著迷。在鄭彥華看來,修繕古建筑就像給年邁的人治病,需要付出成倍的耐心和細心。
古建筑的瓦件壞了,會看到明顯的裂縫,得趕緊更換;瓦當和滴水瓦有開裂或掉落的,需要第一時間處理;窗戶和地面,有破損需要修復的,也要盡快修復。鄭彥華說,瓦當、滴水瓦雖是小部件,但出現損壞就可能讓雨水滲進木基層里,就必然對古建筑造成傷害。
當一處處古建筑重新煥發生機,是鄭彥華充滿成就感的時候。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參與的同仁堂古建工程,獲得了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隨著古建修繕、復建及仿古建筑市場需求不斷擴大,鄭彥華不再滿足于一個人找活兒干。他學著搶抓市場機遇,組建工程隊,打造集管理、預算、設計、施工于一身的古建隊伍。由于他的古建隊伍專業性強,制定古建筑修復施工方案時,經常會有業內專家與他們探討具體細節,這讓鄭彥華感到很自豪。
像鄭彥華一樣,很多易州古建工匠在北京古建市場上揮灑著汗水和熱情。他們參與了北京故宮、圓明園、頤和園、地壇修繕等多項重大文物保護項目,擦亮了易州古建工匠金字招牌。
在易縣,易州古建工匠勞務品牌直接帶動了古建相關行業的迅猛發展,與古建業發展相配套的產業鏈條已經形成。易縣專門從事古建筑材料生產加工的企業超過30家,涉及木材加工制作業、磚瓦生產加工制作業、金銀雕鏤鑲嵌業等眾多行業。全縣古建產業年經濟效益突破20億元。
易縣住建局副局長盧紅彬介紹,為進一步提升易州古建工匠勞務品牌市場競爭力,易縣依托古建龍頭企業,有計劃、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訂單式培訓。通過學習,許多從業者實現了從體力型勞動向技能型和知識型勞動轉變。
古建筑修復是一項長期工作。鄭彥華說,他要繼續堅守這項事業,盡可能地還原古建筑最初的面貌,讓世人能夠繼續領略中國古建筑的歷史文化魅力。(馬彥銘)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