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不斷增強城市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5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指出,目標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動實施取得重要進展,城市更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轉型初見成效,安全發展基礎更加牢固,服務效能不斷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經濟業態更加豐富,文化遺產有效保護,風貌特色更加彰顯,城市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此次對于城市更新行動的部署,最大的看點就是不再將城市更新作為增長、投資、推動樓市發展的工具,而是上升到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滿足居民美好生活訴求,甚至是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內循環”增長模式打造的路徑。例如,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老舊小區改造等部署安排,其目的就是補足生活消費短板,創新消費場景,賦能文旅功能,從而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好、更便捷。
轉變城市建設開發建設方式
告別大拆大建
從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務來看,《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下階段城市更新的八項重點任務,包括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
中指研究院研究總監吳建欽分析認為,多任務的提出表明下階段城市更新實施過程中的綜合性、系統性特征進一步增強,將持續推進多種空間更新,同時將更加注重兼顧多重更新效益,堅持長期主義。
《意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就是“安全”。比如,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首先強調的是穩妥推進危險住房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首先強調的是小區燃氣等老化管線管道,全力消除安全隱患,支持加裝電梯等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首先強調的是全面排查城市基礎設施風險隱患;修復城市生態系統,強調的也是消除安全隱患。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分析稱,近兩年的城市更新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風險挑戰,包括城市安全問題。所以此次對于城市更新工作,除了其他目標以外,進一步強調了安全發展的重要性。
李宇嘉告訴記者,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意見》中的城市更新以微改造為主,這也與文件的宗旨——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呼應,即從資源投入的增量建設,轉到存量資源盤活、功能改變、補短板等存量利用。“文件中幾個類型的改造,基本都是對如何推動微改造的規劃部署。比如,既有建筑改造,即便是D級危險住房,也不是一味拆除,而是加固、改建、重建等多種方式;比如,對于城中村改造,明確不搞大拆大建。”李宇嘉分析道。
“對于哪些要拆”這一問題,《意見》也明確,就是群眾改造意愿強烈、城市資金能平衡、征收補償方案成熟的城中村改造項目。
堅持規劃引領
形成成熟完善的城市更新機制
從保障措施來看,《意見》提出了加強支撐保障城市更新行動的六個方面。在用地政策方面,《意見》在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轉換、獎勵激勵、地下空間更新、不動產登記制度等方面均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現有政策的意見。
在投融資方式方面,《意見》進一步強調了中央和地方財政對下階段城市更新的重點保障,以及強化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REITs等金融工具支持。在參與機制及管理方面,《意見》鼓勵產權所有人自主更新,創新性提出了要建立健全適應城市更新的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機制。在健全法規標準方面,《意見》提出了要完善適用于城市更新的技術標準,制定修訂分類適用的消防、配套公共設施等標準。
在李宇嘉看來,加強支撐保障城市更新行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首先是規劃引領。一是非體檢,不更新,根據體檢發現問題,缺什么補什么;二是建立完善的更新規劃體系,包括建立完善“專項規劃-片區策劃-項目實施方案”的規劃實施體系;三是明確房屋、小區、社區、城區、城市等不同尺度的設計管理要求。這樣的規劃體系和更新機制,確保城市更新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
從此次《意見》的特點來看,有兩個重要的維度。嚴躍進分析稱,第一個維度是明確了8項任務或抓手,排序次序鮮明,即“由小到大”,分別包括了既有建筑、老舊小區、完整社區、城中村、城市功能、基礎設施、生態系統、文保系統,脈絡非常清晰,有助于各地更好消化;第二個維度則是6項支撐和保障,分別包括機制、用地、房屋、融資、模式、法規,說明當前城市更新的支持具有全方位。
總體來看,吳建欽表示,隨著我國城市更新的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下階段從各部門到各地有望進一步出臺更多細化、可落地的支持性政策,合力推動我國城市更新進入多效益統籌、多模式創新、多機制支持、多要素保障、多主體參與的高質量發展期。在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的引領下,我國城市更新在穩增長、擴內需、惠民生的重要作用將進一步顯現,推動我國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轉型與城市高質量發展。(門庭婷)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