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建筑與室內設計領域,現象學以其獨特的哲學視角,為理解居住空間的本質與設計邏輯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框架。現象學強調 “回到事物本身”,摒棄先入為主的觀念,從人的直接體驗出發探究事物的本質。當這一哲學方法論應用于居住空間,我們得以深入剖析人與空間互動過程中產生的豐富體驗,進而揭示居住空間設計的深層邏輯。
居住空間并非單純的物理容器,而是承載著人的情感、記憶與生活意義的 “現象場域”。現象學認為,空間的意義來源于人的身體感知與意識活動。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床鋪上,木質地板在腳下傳遞的溫潤觸感,廚房飄來的飯菜香氣,這些看似平常的感知瞬間,構成了居住空間的獨特體驗。通過 “懸置”(epoché)日常的認知慣性,我們能夠意識到,居住空間的本質是人與環境交融共生的動態過程,是 “此在”(Dasein)與空間相互建構的存在方式。
從現象學視角來看,居住空間體驗具有具身性、情境性與時間性的特征。具身性意味著身體是感知空間的主體,人的行動、姿態與空間尺度相互適配,形成獨特的空間知覺。例如,低矮的天花會帶來壓迫感,寬敞的客廳則讓人感到舒展自在。情境性強調空間體驗與特定生活場景緊密相連,家庭聚會時熱鬧的餐廳、獨自閱讀時靜謐的書房,不同情境賦予空間各異的情感氛圍。時間性則體現在空間體驗隨時間的流動而變化,四季更替帶來的光影變化、家庭成員成長引發的空間功能轉換,都讓居住空間成為不斷演變的生命體。
基于這些體驗特征,現象學導向的居住空間設計邏輯強調 “以體驗為中心”。首先,設計應注重空間的尺度與比例,以適配人的身體感知。通過合理規劃家具布局、門窗位置,創造舒適的身體活動范圍,避免因尺度不當造成的疏離感或壓迫感。其次,設計需營造多元的情境氛圍,滿足不同生活場景的需求。通過材質選擇、色彩搭配與燈光設計,塑造溫馨、寧靜、活力等多樣化的空間氣質。此外,設計還應考慮空間的時間維度,采用靈活可變的空間分隔方式,預留功能轉換的可能性,使居住空間能夠適應家庭生命周期的變化。
現象學視角下的居住空間體驗與設計邏輯,打破了傳統設計中對空間的物質化、靜態化理解,將人的主觀體驗置于核心地位。這種設計思維不僅能夠創造更具人文關懷的居住環境,也為當代居住空間設計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促使設計師在追求形式美感與功能實用的同時,更加關注空間與人的情感聯結,打造真正 “有溫度” 的居住空間。(作者呂文宇系淮南聯合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建筑室內設計專業學生)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