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新城的晨光中,塔吊巨臂在高空劃出弧線。這個涵蓋商業、辦公、公寓的超高層綜合體項目,工程師們反復論證深基坑支護方案,也讓時任項目總負責人的胡暉連續駐守現場——此刻,站在現場辦公室的他透過玻璃幕墻遠眺,二十七年的職業圖景如同眼前交錯攀升的建筑鋼構,每一道焊縫都是成長的軌跡。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城市化進程按下快進鍵。剛從土木工程系畢業的胡暉,帶著計算尺和圖紙扎根深圳工地。從技術員驗算梁柱配筋率,到統籌百萬平米項目群開發。他的職業生涯始終踩在行業轉型的節點上:設計院時期參與的地鐵上蓋綜合體,成為城市更新的早期范本;推動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則讓傳統工程管理邁入智能時代。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本科,華南理工大學結構工學碩士;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巖土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等多重身份,印證了胡暉深厚的專業功底。自踏入行業,他歷經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設計院專業負責人、項目公司總經理、區域公司副總經理等關鍵崗位。從5萬平方米的工程技術管理到統籌超1000萬平米在建工程,他始終站在行業發展的前沿陣地。
技術創新是胡暉推動行業升級的另一重要抓手。他帶領研發的一系列國家級軟件著作,涵蓋工程管理全周期。這些成果在項目現場應用后,逐步推廣至多家合作企業,助力行業從粗放管理向數字化躍遷。“斯貝瑞獎”、“中國地產華表獎—2024年度建設工程數字化領軍人物”等榮譽,正是業界對其探索的高度認可。
在胡暉看來,工程人的價值不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對城市與社會的反哺。他牽頭制定恒大華南片區工程標準,參與省級技術規范編制;組建的“工程師訓練營”培養出百余名技術骨干,其中多人已成為行業骨干;主導的佛山、福州等地的商業綜合體已經成為區域經濟新引擎。
“專業是底線,責任是初心”,這句話貫穿了胡暉從技術崗到管理崗的每一次角色轉變。面對行業新周期,他將目光投向更深遠的方向,大力推動BIM技術與物聯網在工程管理中的深度融合,并積極探索裝配式建筑在低碳領域的應用。“未來的建筑不僅要智能,更要與自然共生。”這位從業27年的“老土木人”,依然保持著技術出身的務實與熱忱——在每一張圖紙、每一次巡查中,繼續書寫他對行業的敬畏與期待。
從珠江畔的深基坑處理到城市更新,從設計圖紙上的每一根結構梁到管理系統中的每一條數據流,胡暉用扎實的腳步丈量了中國工程建設的進階之路。他的故事,或許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卻始終印刻著行業變革的縮影:以專業筑基,用創新破局,在時代浪潮中筑就永恒的價值。(古軍)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