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狂風,又見暴雨。國內極端性風、霜、雨、雪等致災性惡劣天氣激增,我國古建古跡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歷史性極端氣候挑戰。全球性變暖導致季節性、區域性、極端性強的大風、暴雨、暴雪頻繁增加,結構性的暖濕變化催生我國古建保護體系發生新的范式變革。
最美中華,歷史悠久,國祚綿長,59項世界遺產、76.7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如滄海遺珠,星羅棋布點綴在祖國大地上。古建古跡是凝固的歲月史詩,每一座古城廢墟,都訴說著王朝興衰,每一棟殘垣斷壁,都回蕩著毀滅重生,每一個磚木蝕孔,都層疊的歷史的印記,點點滴滴拼湊出華夏文明的全息圖景。然而,歷史的風霜不曾磨滅古跡上鐫刻千載屹立的堅韌,今天,極端氣候正在吞噬著民族記憶的坐標、遠古文明對話的密碼。
60年來,西北地區的年均地表升溫達0.32℃/10年,約為全球均值的2倍。40年來,西北地區降水呈波動增加態勢,新疆年降水量每10年增加10.1毫米。
氣溫提升、降水增多、湖泊擴展、極端天氣趨多趨強等氣候變革,增加了古建古跡的損毀危險。盡管我國古建保護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但僅有少數文物古建能夠得到重點呵護,不能提供足夠保護的低級別文物古建古跡占絕大多數以上。考古學流傳“干百年,濕千年,不干不濕就半年”,暖濕化加速了古跡腐蝕,對西部散落的古建古跡,更是帶來愈加嚴峻的毀壞威脅。
極端天氣對古建保護帶來挑戰
一是極端風雨雪侵襲造成古建筑垮塌影響。2025 年 4 月,北京迎來最兇猛 "陸地臺風",局地陣風達 13 級,歷史同期罕見。5月,北京局部遭冰雹暴襲。2021年10月2日至6日,山西省罕見暴雨,降水量是常年同期13倍。暴雨造成山西1783處文物受損,晉祠多處屋面漏水,奉圣寺大殿局部坍塌,“最早的中國”之稱的臨汾出現民居、廂房倒塌,平遙古城城墻局部坍塌,51處坍塌和滑落。
許多偏遠的古建筑,幾乎面臨滅頂之災,多處出現屋頂漏雨、墻體開裂坍塌、地基塌陷等險情。2020年7月后一個多月里,全國70多座數百年、有的甚至千年歷史的重量級“文物橋”被沖毀,屯溪鎮海橋、達維會師橋、旌德樂成橋、婺源彩虹橋等古橋被洪水毀壞。
二是極端風雨雪造成古建古跡遺存信息滅失。土遺址、土長城等巍峨雄壯,承載千年文明厚重與輝煌。據報道,歷經百年風雨,長城墻體遺存較好點段僅12.3%,而51.2%的點段僅存痕跡,或已徹底消失。陜西榆林歷史年降雨量400毫米,近年快速上升到600毫米以上。狂風侵襲、大雨沖蝕、冰雹襲擊,加速了我國西部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多處古跡的表面信息滅失,土長城、土遺址等一天比一天消瘦,退化為土坎、土堆。飛沙走石可能侵襲克孜爾石窟山巒疊嶂的藍綠壁畫,祁連山暴雨湍流可能影響撕裂鎖陽城的夯土城墻,木制古建、石窟、石像、石雕等也容易“容顏受損”,“面目全非”不同程度受到破壞。
三是極端風雨雪造成古建古跡內部潛在的損害。在地下,夏季大雨使地基松軟、結構傾斜變形,坍塌風險增加。隨著地下水攀附上升,沿著古建墻體和木材、石材底層,央雜著可溶性鹽上升,使文物基材變得疏松崩解。冬季降水降雪產生凍融,石、陶、土、木等材料容易吸收水分,收縮—結晶膨脹—再收縮—再膨脹,原本就脆弱的材料會加速破快。在地上,雨雪增加、濕度增大容易使木質、土質文物建筑發霉發腐、壁畫泛潮等。
極端偏暖、極端偏冷以及溫濕度過飽和狀態頻繁變化,容易造成壁畫微生物滋長,表面返鹽或起皮,返堿和酥堿被稱作壁畫彩塑的“癌癥”,壁畫同時易發生中間空鼓、剝落,最終導致嚴重的脫落等損害。
汲古潤今,古建保護的系統性變革的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文物承載燦爛文明,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后人。應對極端天氣對古建保護帶來的挑戰,推動古建保護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相適應,需加強頂層設計,以更高意識、更大聲勢、更多投入、更豐富的舉措,鍛造多層次的保護體系。
一、強化制度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制修訂國家、地方法律法規,增設極端天氣應對條款,完善專項保護細則。明確古遺址、古建筑、石窟、石刻和長城等范圍、標準、責任和措施等。例如,國家文物局、甘肅等地印發《關于加強極端天氣應對工作的緊急通知》等,確保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建議各級地方政府將文物保護納入防災減災體系,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訂和完善政策,使其適應新時期氣候變化的需求。
二、夯實資金保障,籌措國家、省級、地方專項基金
“取之于斯,用之于斯”。建議專家論證是否能夠征收西北地區運營的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電力企業“政府性基金及附加”費的可行性。古建古跡文物保護領域經費預計每年可獲得數億元以上,為極端天氣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提供資金保障,同時以文物遺產保護導向破局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內卷式”競爭。完善古建保護的三級資金投入機制,建立財政支持的長期穩定性架構。
三、汲取世界先進技術,推進古建防護體系升級
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融合我國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推進古建古跡維護理念、規劃設計、材料技藝傳承創新與升級,以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最高程度做優防護體系。例如可通過暫時拆除懸掛物、加固臨時設施、封存部分文物等措施防范大風天氣。亦可通過清理排水系統、加固護墻等手段應對極端降水。采用生物結皮防護技術,古長城可增強抗侵蝕能力,結皮可降低風速,削減雨水擊濺動能,降低徑流沖刷速度,阻止雨水滲入墻體。木構建筑通過引入國外鹽分脫除技術,應用在西北地區夯土遺址酥堿難題。
古建筑延年益壽,先進技術應與日常維護系統融合,支護加固、清除積水、加土拔草、椽檁更換、門窗更新、構件更替、墻體抹灰、加固臺基、局部修補或更換風化的地磚等。山西古建的“撐傘計劃”是優秀的保護案例,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宜加快制定相關“撐傘”鋼結構頂棚標準體系。
四、加強動態監測,構建應急響應體系
構建全國聯網極端天氣預警聯動機制,打通氣象、應急管理、文物部門數據壁壘,提前推送災害預報。
首先,加強環境參數實時監測,分批、分級建設覆蓋西北古建古跡及周邊環境的監測網絡,提升秒級數據采集與氣象風險異常波動精準預警。其次,開展專題研究,分析歷史災損數據與極端性天氣風險動態評估,建立木構、土構、石構等強風、暴雨、洪水沖淹等預測模型,為全域性、重點、低級別文物分級預防性保護決策。最后,分級、分區建設古建防災標準化儲備物資庫,推進應急保護快速響應。古建古跡專用防風物資,錨索、加固件、抗風阻燃布等;防雨抗洪物資,防水涂料、防水擋板、水泵、吸水膨脹袋、應急支撐、除濕機等,確保極限災害發生時24小時內完成關鍵構件保護。
五、統籌優化整合國家級平臺
建議文物保護管理部門牽頭統籌國家級研發平臺。鑒于應對極端天氣的古建古跡戰略保護需求,對現有國家級相關研發平臺進行梳理評估,提煉“災害天氣類重點實驗室”、“建筑遺產保護類重點實驗室”、“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類重點實驗室”等相關優勢資源,推動組建“XX極端天氣文物遺產防護XX科、室、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機構。突出核心功能,重點攻關古建古跡群整體防災體系構建、新型防護材料研發,重點指導開展相關科研項目,支持設立古建天氣防護青年基金,重點支持古建古跡應對極端天氣重大安全風險的基礎研究、氣候模擬、早期預警、系統防控、應急處置等前沿綜合課題。
六、建設學科體系,加強人才培養
推動專業學歷教育體系構建,古建保護人才跨學科聯合培養,促進建筑學、氣象學、材料科學知識架構交叉融合,建立“古建防護+(氣象、防災減災、土木水利等)”高校雙學位培養體系,培養覆蓋“風險識別-機理分析-保護修復”的復合型知識鏈。開設“極端天氣與古建防護”微專業,增設“《古建氣候適應性設計》《災后應急修復技術》”等課程,增加暴雨滲透阻斷、凍融循環防控知識模塊等。
守護古建古跡,是一場與極端天氣吞噬搶奪時間的戰役。
這片古老美麗的土地,流淌著璀璨文明久久相傳的血脈,譜寫著舉世無雙的壯麗史詩。歷經滄桑巨變,這些碩果僅存的文物遺存,曾經,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凝固在古建古跡的裂縫之中,化作最感人的文明褶皺。
然而,在“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極端天氣日益頻頻的侵襲中,他們正經歷著比過往幾個世紀前所未有殘酷的崩解。基于氣象數據趨勢,我們在此假設:“河西走廊一段時期的狂風,烽燧遺址的風蝕量超過過去500年的總和;一場突發而至的冰雹,能在短短時間內將高昌故城土墻面的歷史信息層剝離殆盡;塔克拉瑪干極端高溫炙烤-雨水沖刷尼雅遺址,數年內吸水量超過過去300年的累積,大漠藏珍,漢文、法盧文簡牘墨跡汽化,漢魏晉時期精絕的錦衣、頭巾、香囊織物化為灰燼;賀蘭山正在變綠,如果暴雨以罕見的烈度沖刷山麓,如果凍融循環周期快速縮短,西夏王陵的夯土墻體將面對嚴峻的剝蝕脆化危機......
當華夏文明的根系遭受極端天氣前所未有的侵蝕,當古絲綢之路的烽燧土城被氣候暴力摧撕,當故址廢墟的密碼冊在暴雨中一頁頁消融,我們會漸漸懂得,守護這些古建古跡,就是在守護中華文明最底蘊深處的生命力,就是為華夏乃至全人類文明保存記憶,這些被記載入斑駁裂縫里、敦煌壁畫里、高原洞窟里、荒漠遺址里、廢墟古城里、長城與河西走廊里......都是破解人類文明傳承演化的關鍵密碼。
大風越狂,暴雨愈烈,守護愈顯神圣。這場守護,是向自然消亡定律發起的覺醒挑戰。我們的每一次守護、每一次搶救、每一次科技注入、每一次修復更新,都在重構自然與人類戰斗的法則。風雨欲來,不再是古建古跡終結的挽歌,而是涅槃重生新史詩的序章,在氣候劇變的新紀元,讓強有力的保護行動和文化救贖重新定義永恒。
讓世界見證奇跡,讓世界見證中國力量!
(作者馬利軍為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博士生,作者馬子方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機關服務中心基建辦公室副主任)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