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陽遠大鋁業工程有限公司在超大單元幕墻生產領域取得新突破,成功研發并投入應用國內首條“超大單元幕墻組裝及固化集成線”,一舉解決了長期困擾行業的超規超重幕墻單元生產難題。
行業困局
超規超重幕墻生產
“卡脖子”難題凸顯
現代建筑立面造型日益復雜,施工效率與質量控制要求不斷提高,超大超重單元幕墻應時之需成為業主和設計師們的主流選擇。這種選擇為幕墻生產制造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復雜技術挑戰。
以遠大鋁業現有項目中7米長、1.5噸重的幕墻單元為例,其生產過程中存在三大難點:一是現有生產線設備難以適配超規尺寸。二是單個單元需占用多個標準工位,完全固化前無法移動,嚴重影響規模化企業的產能平衡。三是固化周期延長和質量控制風險等問題尤為突出。
這些技術“卡脖子”難題,嚴重制約著超大單元幕墻的規模化生產,已成為行業亟待突破的關鍵性技術障礙。
創新破局
研發集成線開啟生產新紀元
面對行業痛點,沈陽遠大鋁業生產技術團隊與工業工程專家組成專項攻堅組。經過多輪驗證、近百次試驗,創新性地設計出“流水施工+疊加式固化”雙核架構,實現了生產工序全周期升級。
特殊設計的鋼結構承載體有效避免了單元起拱問題。運用結構力學原理,針對單元不同位置的受力差異,對每個受力點進行精準計算與特殊設計,實現不同部位的重量均勻分布,確保單元在產線作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平穩。
一體化工裝設計,既滿足流水線作業需求,又可作為固化架使用,實現“一裝多用”。
獨創的疊加式結構,實現空間集約化生產,既可單獨使用,又能層層堆疊,使空間利用率實現翻倍增長。
“這套系統就像為超大單元配備了智能運輸骨骼。”工藝負責人解釋道,“不僅確保了生產全程的結構穩定性,還能實現從產線到固化間的精準轉運,在保障品質的同時大幅提升作業效率。”
成效耀局
集成線應用帶來能效大飛躍
在實際工程應用中,該集成線表現出突出的性能優勢,為遠大鋁業超級工廠的能效提升注入強大動力。
一方面,生產效率實現翻倍增長單元生產周期較傳統模式縮短50%,大幅提高了交付能力。另一方面,空間利用大幅提升單元固化占地面積節省67%,固化環節空間利用率提升至傳統模式的三倍,使車間布局更加科學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固化質量顯著提升新系統精準控制固化環境,有效保障了單元固化所需的溫度及濕度,產品質量穩定性獲得突破性提升,為工程品質提供了可靠保障。
此外,車間產能配置節省50%新系統上線后,僅需1條生產線即可滿足原定發貨周期的產能需求,為企業節省了大量運營成本。
這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不僅解決了生產系統內多項目并行的產能平衡難題,更為整個幕墻制造行業在超大型單元生產方面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下一步,遠大鋁業將持續深化技術創新,推動幕墻制造工藝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邁進,為未來更多地標性建筑的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陳正東)
資訊:
中建四局新版“造樓機”
亮相廈門工地
本報訊 近日,在廈門五通金融商務區安置房(B09地塊)項目,全國首個集成索驅式機器人的輕型住宅“云端智造工廠”順利通過安裝驗收,正式啟用。
6月,廈門30多度的高溫,記者走進這個“大盒子”,卻感覺涼快不少。正在板面作業的工人熊偉說:“搬到室內作業后,不用頂著烈日工作,摸鋼筋終于不怕手被燙出水泡了!”
與一般工地相比,這里的工人更多是操作機器作業——這得益于平臺上用鋼索懸掛的機器人,可以完成多種作業。這個高20.45米的“云端智造工廠”,是用于高層建筑建設的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大型自爬升建造裝備平臺,俗稱“造樓機”。
中建四局項目總工程師陳志釗解釋,“工廠”模擬了智能制造工廠環境,由空中平臺、智能裝備、智能控制三大系統組成,利用機器人集群、AI監控系統、數字化平臺等智能建造設備和智造技術,提升施工效率。相較于傳統外部爬架,“工廠”立柱設計在建筑內部,操作人員直接在室內施工,降低了高空作業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平臺還搭載了“1+N”索驅式機器人——就是平臺上布設多道“繩索”,機器人懸掛在空中作業。打個比方,機器人就像織布機上的飛梭,可以來回移動精準作業,還能近360度旋轉,裝上功能不同的“工作手臂”,就能完成樓板鋼筋綁扎、混凝土整平、抹光等作業。
據悉,由中建四局研發的“云端智造工廠”可以用鋼索代替傳統機器人的剛性連桿或關節,通過鋼索的收放和張力能實現機器人的運動和操作,“是索驅式機器人應用在建筑業的一大突破”。
“云端智造工廠”投用后,該樓的工期有望縮短30%。在項目接下來的施工過程中,將陸續研發并投用多款機器人,實現多業態、全周期的機器人集群作業。(杜 楠)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