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工匠精神’,首先要有‘敢啃硬骨頭’的闖勁。”
6月5日,在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裝配車間再一次見到侯海峰,他沒有了往日的靦腆。在熟悉的崗位上,一談起機床,他的話就多了起來。
26年來,他從“聽鐵說話”的學徒,成長為讓世界聽見中國精度的“磨齒大師”。
“硬是給刮出了0.01毫米平面度”
1999年,22歲的侯海峰攥著人生第一把刮刀,站在秦川機床廠裝配車間的鐵砧前,師傅敲著泛青的導軌問他:“知道為啥把零件叫‘活’不?”
那時他不懂,直到第九次刮研返工,血泡滲進刀紋,才突然聽懂了金屬的“呼吸”——當刮研面與檢驗平臺貼合時,那聲極輕的“嗡鳴”,是空氣被擠出時發出的“歡唱”。工友們圍過來,拍著他滲血的手背:“你小子行啊,硬是給刮出了0.01毫米平面度!鐵疙瘩在你手里能說話!”
“你要是把它當作一塊死鐵,它就敢給你耍脾氣!”這門“聽鐵說話”的功夫,藏著中國精密機床裝配的最初密碼。
侯海峰印象最深的是公司首次試造YK7326小成型磨齒機,這是當時國內少有的高精度設備,其中頭架主軸的跳動精度要求達到0.002毫米,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1/30。
為了攻克這個難關,侯海峰在工作臺上用千分表反復校準,手指被零件邊緣劃破滲血,卻不能包扎,因為動一絲一毫,都會影響整臺機床的磨削精度。最終,首臺裝配提前兩天完成,經檢測,主軸跳動完全保持在0.001毫米以內。
如今,每當機床發出均勻的轟鳴,他望著自己映在導軌上的影子,明白了師傅說的“活”是什么:不是冰冷的金屬,而是有體溫、有脾氣的工業生命體。
“照料機床就像看小孩”
“你在磨具主軸實驗的時候,對它的精心照料跟照看你家小孩一樣。”同事曾這樣打趣侯海峰。
提升高效磨齒機主軸轉速時,他和團隊連續奮戰,為突破9000轉每分鐘的瓶頸,嘗試了13種方案、27次實驗。每一次試驗他都高度緊張,不眨眼,耳側聽,用手在磨具體殼上來回撫摸,屏住呼吸捕捉每一個細節。最終,他們創新采用磁加熱熱脹法裝配主軸軸承,成功將轉速從2200轉提升至9000轉,磨齒時間從6分鐘銳減至40秒。
當新機床首次運轉,侯海峰總會像撫摸孩子般檢查每個部件:“我就像看著孩子學走路,生怕磕著碰著,怕原件發熱發燒。”
這份“父母心”還藏在公司機床用戶眼中。
在客戶眼中,侯海峰的熱情、誠懇、耐心是出了名的。溫州用戶的機床突然報警,他連夜從寶雞飛抵車間,顧不上暈車嘔吐,趴在機床前排查3小時,發現修整軸導軌間隙僅0.005毫米的偏差。“就像給孩子量體溫,小數點后三位都得看準。”調整完畢時,窗外已泛魚肚白,用戶摸著光潔的齒面,也露出了安心與踏實的笑容。
“娃病了,醫院有大夫,機床‘趴了窩’,我得上。”侯海峰深知每一個齒輪的精度,每一道產品加工的質量,每一臺設備的能效都承載著工業母機高端加速突破的夢想。
“多一問、多一筆、多一句”
侯海峰技能大師工作室于2014年在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本部成立,實操區、討論區等設施的完善使他對工作的激情更加高漲。
這位曾經“只埋頭干活”的技師變得愛說話了。
每批機床調試結束,他必須召集大家復盤,把問題從根源徹底解決。“不光自己會,還要讓更多的人會;不光要解決問題,還要避免問題的發生。”在與工作室成員交流時要“多一問”,不確定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再下手;在圖紙上“多一筆”:無須配打的孔、無須調配的尺寸直接加工完成;工藝文件上“多一句”,讓不易理解的文字更清晰。
從鉗工基本功挫削要領“指壓寸移法”,到機床加工工藝要領“粗磨修粗挖余量,精磨修細保精度,避免燒傷與裂紋,齒面光潔又漂亮”的操作方法總結。工作室將經驗凝結成規范:《高精度滾珠絲桿裝配方法》《直線導軌安裝方法》《油霧潤滑裝置使用規范》……這些來自一線的智慧,持續推動著機床質量躍升。
從“工人”到“工匠”,扳手在侯海峰掌心磨出青銅色的繭,他讓冰冷的鋼鐵有了溫度。當齒輪從機床上100%的合格率下線時,侯海峰耳中,機床的轟鳴,比任何音樂都動聽…… (鮮 康)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