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如何促使古建筑也能重煥生機,成為各地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課題。
坐落在江蘇省蘇州市錦帆路的章太炎故居始建于1932年,俗稱“章園”。是國學大師章太炎晚年藏書、著述、會客和生活起居之所,由3棟民國老洋房組成。最近,經過修繕重新亮相的章園迎來一波又一波打卡參觀的市民游客。
同許多的民國建筑一樣,“章園”曾經也是歷經滄桑、年久失修,面臨著功能老化、活力缺失等問題。
為此,當地將“章園”納入城市更新項目范疇,以“古城活化”理念為古建老宅、歷史街區注入新的活力。在修繕中,“章園”的外觀風貌、平面輪廓、層數高度等均未改動,對原有的老構件,甚至是園林、草木都做了保留和還原。
老宅更新只是第一步,如何活化利用讓歷史延續,則是當下工作的重點。為此,當地將“章園”改造成由書店、自習室等構成的復合型文化創意空間,打造可觸摸的“園林書房”,還推出非遺夜校,吸引不少人前來打卡。
圖書館藏身古建筑
書香氛圍更濃
在云南,位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石屏古城,有一個清道光年間翰林的故居。通過修繕,故居變成了一處公共文化空間,備受市民游客的歡迎。
石屏古城中的朱家花園,為清道光年間翰林朱淳的故居。前不久,一場以《家園 愛國行》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在這里舉行。
朱家花園布局精巧考究,以中堂為軸,對稱均衡,建筑結構精美,盡顯石屏民居的獨特韻味。隨著城市更新工作的進行,當地將其修繕為石屏縣圖書館古城分館。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整個改造保留了雕花窗欞、磚木梁架等傳統營造技藝特征。重點修復年久失修的屋面瓦作、木構架及石雕裝飾,消除建筑安全隱患。
如今,古城圖書館館藏圖書達24000余冊,還可以舉辦文學交流、研學活動、書畫展、小型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市民共享
百年建筑老市府大樓煥新
除了書房、圖書館,當老建筑遇到文化還能“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在上海,曾經的上海老市府大樓,如今通過更新也再現生機,百年建筑首次向公眾敞開懷抱。
上海老市府大樓始建于1914年,1922年竣工,曾是新中國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它見證了上海近現代歷史的變遷。此次,經過數年的保護性綜合改造,不僅使其成為一座完整、和諧的環形建筑,還新增了許多公共空間。
如今的上海老市府大樓,已經轉化為了70%辦公、20%文化、10%商業的復合空間,圍合出外灘唯一的3000平方米市民共享庭院。
這個優美的中庭花園不僅對游客市民開放,市府大樓內原市長辦公室及相鄰建筑空間,也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建筑區域進行了復原,可以供市民參觀。為了復原歷史,施工方當初從窗戶到一磚一瓦,從石膏線到木門、五金件,都想方設法修復還原。
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不少游客市民特意前來這里,通過這棟百年建筑的一磚一瓦感受上海的歷史文化。
不只是上海,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的路徑,將其打造成集書籍閱讀、文化傳播等于一體的綜合型人文空間。同時,通過在其中舉辦各類現場文化活動,讓老建筑有人氣、有活力。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楊保軍介紹,歷史建筑的保護活化利用,就是讓文化不是“沉睡”在博物館,而是要融入我們的經濟活動、社會活動、日常生活。在日用而不覺當中來滋養我們,這才是它的意義所在。(陳雪驊)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