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港口碼頭結構安全性檢測評估技術體系,攻克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設計、施工技術難題,發展復雜海洋地質動力沉樁理論及關鍵技術……在中交四航研究院耕耘的二十年間,蘇林王始終堅守著“萬事勤為先”的信念,投身海洋工程的科研事業,最終結出了累累碩果。
初露鋒芒,給老碼頭“看病”
自少年時起,蘇林王對工程建造便充滿了興趣,他談道:“父親工作在建筑施工行業,每天早出晚歸,總是悶頭干事。”正是父輩在平凡崗位的堅守、對工匠精神的傳承,影響著、激勵著他,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
在他的回憶里,從福建的莆田到三明讀高中后,由于以前的道路交通并不發達,每次過年回家在路上都要花費至少2天的時間,這段經歷促使他在大學報考了交通土建專業。此后,他在安徽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攻讀碩博階段,一直在工程領域深耕。
“我工作后的第一個任務是給碼頭‘看病’。”蘇林王一參加工作就被分配到碼頭檢測的第一線,當時他意識到碼頭長期安全運營以及升級改造研究迫在眉睫。
經調查,他發現老舊碼頭普遍存在“超能力”停靠的運行情況,相關行業缺乏規范指南、地方港務管理存在差異、工作方法無章可循……
面對現實存在的重重困難,他迎難而上,為了摸清碼頭損傷“病理”,一頭扎進“港口碼頭結構安全性檢測評估技術研究”項目中,與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前往華南、華東等地,在上百個碼頭開展采集樣本、測試數據的工作。
“1個碼頭的全覆蓋采樣,往往要耗費10天到2周的時間。”蘇林王談道,在碼頭下方檢測作業的交通艇一旦遇到強風、暴雨或大霧等惡劣天氣,工作人員和儀器設備的安全都難以保障。這也讓他下定決心,要讓這些老舊碼頭既安全又能耐久。
在開展一系列交叉研究后,他研發了高樁碼頭“整體快速篩查、局部細查、實時監測”的無損檢測技術,進一步提出了基于結構性能退化模型與維護技術評價指標的全壽命維護設計理論。這些成果后來寫入《港口碼頭結構安全性檢測評估指南》并在全國宣貫推廣應用。
他也成了國內系統研究碼頭檢測評估的先鋒者,為相關海工結構安全服役能力和使用壽命提升作出突出貢獻。
順勢而為,挑戰“世紀工程”
港珠澳大橋仿佛一條巨龍,橫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2018年后成為連接內地與香港、澳門的重要通道。
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歷程中,蘇林王積極投身其中。在方案初步設計階段,他負責了業主委托的管節水密性和管節浮運安裝的模型試驗研究,同時牽頭負責了中交集團特大項目多個專題研究工作。到2008年年底,隨著項目的正式建設啟動,他又具體負責了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子課題——“長大管節海上寄放、浮運和沉放施工關鍵技術研究”的研究任務。彼時,他深感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且標準極高,但他毅然暗下決心:“我們不僅要做好,還要做到世界領先。”
港珠澳大橋擁有當今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這是由33節沉管組成,每節沉管的重量接近8萬噸,相當于一艘中型航母的重量。他談到,隧道沉管連接就像“搭積木”,積木堆高后會造成變形,沉管也可能出現非設計線性的連接問題,存在一定的風險。
“隧道沉管從出塢到浮運、寄放、下沉,每一步都要事先預估,當時在國內幾乎是零經驗。”他坦言,這也是整個課題最重要和復雜的科技難題。為了保證施工安全,他帶領團隊研究每一種工況下的水動力作用狀態,開展仿真試驗和物理模型試驗,進行無數次的現場監測和數據采集,不斷優化研究方案,最終實現了“零的突破”。
在這個過程中,蘇林王和團隊成員經常凌晨兩三點還圍繞技術難題在激烈討論。經過不懈努力,團隊提出了多項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針對大型預制構件海上浮運、沉放、系泊和寄放等施工關鍵技術,施工船舶適應性評估、一體化模擬試驗、氣象窗口選擇及施工監控系統……
不經苦,何來甜。挑戰“世紀工程”成為蘇林王科研生涯向前邁進的“關鍵一步”,他也開始將科研目光瞄向了海外。
劈波斬浪,闊步新的征途
在外海復雜環境下,如何將100多米長的樁打到海底來承載整座橋梁?
“這就像在豆腐上插筷子,要先搞清楚怎么讓筷子穩住且承擔支撐作用。”蘇林王遠赴海外參與馬來西亞檳城二橋項目,帶領團隊不斷發展完善復雜海洋環境動力沉樁理論和技術,順利解決海洋環境超百米長樁基沉樁全過程解析和高品質控制的難題。
目前,由他和團隊主導的上述理論及關鍵技術也在尼日利亞萊基深水港、越南海上風電等20多個國家的系列海洋基礎設施工程中得到應用與推廣,為超百項重大海洋工程打下“定海神針”保駕護航。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蘇林王帶領團隊還研發了全球海況數據分析和推演可視化系統,在項目建設前期掌握工程海域附近風、浪、流等海況數據,為施工船舶作業、設計方案和造價提供重要的支撐,也為中國企業承攬多項海外重大工程建設贏得先機。
“國際知名、國內一流、行業領先。”蘇林王向記者介紹,這是中交四航研究院加快建設創新型科技企業的目標。
未來五年,研究院將鞏固和發展在地基處理、海工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兩大傳統優勢領域的國際知名水平,在海洋深基礎、水動力分析、建造品質控制等專業方向躋身國內一流水平,在施工安全監控、工程環保、數字化建設、地質勘測與地災防治等專業方向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布局智能建造核心控制系統與工程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他也將帶領研究院繼續秉承創新、務實、協作的精神,不斷推動海洋工程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為實現海洋強國的目標貢獻更多的力量。李婉欣(李婉欣)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