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審計署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了202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
報告顯示,2024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108844.06億元,支出總量142244.06億元,赤字33400億元,與預算持平。
國家發展改革委管理分配中央預算內投資7000億元,其中安排中央本級支出1635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5365億元,主要投向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等8個領域。
關于重大項目和重大風險審計方面,審計署重點審計了防洪減災重點工程、災后恢復重建和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兩重”建設和“兩新”工作等重大工程項目中存在的資金管理不規范、建設進度滯后等問題。
其中,審計的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因部分項目尚未明確任務清單、具體措施和時間節點,均存在重點任務推進緩慢的問題。長江流域的重點任務之一是洲灘圩垸退出與整治,但中下游350 個洲灘圩垸退出與整治工程,至2024年9月底逾期未開工,2020年以來發生各類險情1075次。黃河流域的重點任務之一是修建攔沙水庫,但上中游計劃新建的3座水庫,目前僅1座開工,使得下游部分河段泥沙持續淤積,行洪能力不斷下降,其中三湖河口段主河槽面積4年縮減23%。淮河流域的重點任務之一是增強上游高落差區的調蓄能力,但應于2025年前新建的8座大型水庫中,有3座仍處于論證階段,相關地區遇洪水只能啟用蓄滯洪區承接。海河流域的重點任務之一是河道疏浚清淤,但應于2015年底前完成疏浚清淤的594個行洪河段中,有264個至2024年9月底尚未完成。
從災后恢復重建和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審計情況看,2023年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中,有3527億元投向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等3大領域。審計13省2066億元發現,一是324億元下達后閑置或被擠占挪用。10省將應于2025年至2028年完工的115個項目的建設資金需求,違規按2024年當年項目申報并獲批,超需求多獲得的267億元國債資金一經下達即閑置。其中3省為完成支出考核,將31個項目的48億元超進度撥付至施工等單位后沉淀。13省違反專款專用等規定,將57億元挪用于償還貸款本息、“三保”或非國債范圍項目。二是項目建設管理不嚴。12省的120個項目存在未按規定招標、招標時違規設置限制性條款、中標后違法轉分包等問題,涉及金額83億元。9省50個項目存在偷工減料、擅自調減建設內容、降低建設標準等問題。
在“兩重”建設和“兩新”工作重大項目審計中,中央財政于2024年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其中7000億元用于“兩重”建設、3000億元用于“兩新”工作。審計發現,部分資金分配使用不夠規范和嚴格:申領環節有37.91億元被虛報套取等,如廈門大學將價值169.61萬元的體育館跑步機、杠鈴等設備,搭車納入“先進教學及科技設備”清單申報并獲批。分配環節有7236.85萬元被超需求安排,4個項目既獲得地方財政安排的2.18億元專項債券,又獲得“兩重”建設和“兩新”工作資金1.95億元,2個渠道合計獲取資金比4個項目總投資還多7236.85萬元。使用環節有153.68億元被虛列支出或擠占挪用,6省通過以撥代支等虛列支出83.08億元,4省將70.6億元挪用于“三保”或其他項目支出。少數企業涉嫌騙補,如云南5戶家電銷售企業,利用審核部門不核查商品物流信息等漏洞,通過安排員工及親朋到店刷卡但不交付實物、再全額返現等手段,虛開大量銷售發票、交易憑證等,以此騙領家電以舊換新補貼171.21萬元。
下一步,審計機關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加大對審計工作報告反映問題整改情況的跟蹤督促力度,全面整改情況將于年底前依法公告。(曹 溪)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