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物建筑修繕者,不能只是單純的維修工匠,更應是歷史的傳承者。”藍東陽,福建省文物修繕知名專家,現為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護工程專家庫成員,長期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古建筑修繕設計與研究,主持完成幾十項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與規劃編制工作。
近3年來,藍東陽參與了多個重點文物保護利用和博物館項目,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課題研究。在他看來,文物修繕是一項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價值保護為核心,遵循嚴格法規和倫理原則,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技術,為文物古跡“祛病延年”的專業化工作,是確保文物保護工程科學、規范、有效實施的關鍵環節,是連接文物保護研究與實踐的橋梁,最終目的是讓珍貴的文化遺產能夠安全、真實、完整地傳承給子孫后代。
“一切修繕決策要以保護文物價值為核心,秉承‘修其形,維其神’的保護理念。”藍東陽說。
徐明煒也是一名來自福建的古建修復師。出身于木工世家的徐明煒,錘子、鋸子、木板、釘子就是他童年的玩具。“從一座廟到另一座廟、從一棟古建筑到另一棟古建筑,我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四處奔走,對古建筑充滿了興趣。”徐明煒回憶,大學畢業后,他進入福建省博物院考古所學習古建筑理論知識。后因父親中風病重,他回鄉照顧。
在照顧父親的同時,徐明煒也在思考可以做些什么工作。“閩西北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看到兒時記憶中的古建筑經受風雨侵蝕變得破舊,我覺得非常可惜。”徐明煒說,幾經思量,他決定用掌握的知識手藝,投身到古建筑的保護、修繕中去。
工作之初,他只有一臺電腦,一份從父親、恩師手中傳承的技藝。為做好這份工作,徐明煒深入學習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大部分有手藝的修復師沒有經過系統理論培訓,存在人去藝絕等困境。
“學藝已過10年,我明白了一門手藝的生命力不僅在于技藝的傳承,還要注重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同時兼顧創新與發展。”徐明煒說,“現在有很多志愿者在幫忙收集古建筑的照片、文獻等,為保護古建筑發聲,讓我感覺這個行業更加有意義了。”(黃國勇)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