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樓房穿上了“新衣”,老舊市場“微改造”蝶變“打卡地”,社區管線“蜘蛛網”下地實現“顏值”逆生長,老舊樓房拆除騰出發展空間……行走在濟南市歷城區東風街道,滿目煥新,“美好”悄然發生,“變”與“不變”的背后,源于一場“留改拆”的城市綜合更新。
進入發展新階段,歷城區東風街道緊扣時代脈搏,結合轄區實際推動城市更新更加細化,分類分策推進城市有機更新,變“拆改留”為“留改拆”,繪就城市蝶變的嶄新畫卷。
保留歷史記憶
“留”出城市韻味
在城市更新進程中,東風街道秉持“能留則留”的原則,精心呵護著每一處承載歷史記憶的角落。
位于華龍路579號的濟南輕騎模具廠,在歲月的長河中曾一度沉寂,老舊的廠房、雜亂的業態,與周邊蓬勃發展的城市景象格格不入。東風街道卻從這片舊廠區中,看到了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相融共生的無限可能。
該街道以“微更新、輕改造”為策略,巧妙地在保留老廠房建筑結構與風貌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時尚元素,打造文化創意、潮流藝術、休閑娛樂于一體的“579百工集”。
記者看到,“579百工集”不僅是建筑外觀的更新,更是產業業態與運營模式的煥新升級。
園區以文鑄魂,通過精準定位,吸引了50多家涵蓋文化藝術、設計服務、特色餐飲等領域的優質商戶入駐,年營收超1.5億元。同時,這里還成為各類文化活動的集聚地,每年舉辦露營節、音樂會、國際畫展等活動100余場,年吸引客流量超290萬人次。今年6月4日,央視新聞直播間對該項目進行專題報道。讓人氣聚起來,讓消費動起來,構建多元化消費新場景,“579百工集”已然成為濟南東部城市現代文明特色文化符號,在城市更新的舞臺上熠熠生輝,讓老廠房的故事在新時代續寫新篇,留住了城市的“根”與“魂”。
改造老舊空間
“改”出幸福生活
東風街道的沉淀煥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華龍路1669號的電力宿舍小區,曾經私種樹木、亂象叢生,嚴重影響小區環境與居民生活。2024年,該小區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范圍,一場關乎居民生活品質提升的改造工程拉開帷幕。
東風街道協同相關部門,深入調研居民需求,精心制定改造方案。移除枯樹,為小區“舒筋活絡”;新增車位,緩解停車難題;補種綠植綠化1500平方米,讓小區重煥生機;歷城城發集團鑫盛物業進駐,全方位提升居民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今的電力宿舍小區成功實現“逆生長”,成為居民安居樂業的溫馨家園。
拆除阻礙
“拆”出發展新空間
拆遷工作,向來是城市更新中的“硬骨頭”,但對于東風街道而言,卻是打開城市發展新局面的“金鑰匙”。
借勢濟南城市更新“大課題”,東風街道轄區內的棉麻地塊、稅務南地塊和軌道交通6號線重點工程區域等拆遷項目,雖困難重重,卻被街道以堅定決心與智慧勇氣一一攻克。
環聯夜市所在地棉麻地塊拆遷涉及商戶1550余戶、從業人員5800余人,情況復雜棘手。東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深入走訪了解業戶訴求,站在業戶立場想出路。一方面,根據環聯東方商貿城汽修業戶較多的特點,將汽修業戶集中遷至附近商城;另一方面,在原址附近開辟新夜市場地,精心規劃建設“環聯1904火車夜市”。搬遷后的環聯夜市迅速成為泉城網紅打卡地與夜經濟標志區域,不僅保障了商戶的生計,滿足了市民的消費需求,還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去年,環聯夜市商業街被評為“全國夜間經濟示范街”。
稅務南地塊拆遷項目同樣挑戰巨大,該地塊戶數多、時間緊,部分居民因故土情結、經濟訴求等問題,拆遷意愿低。東風街道黨工委書記朱永強帶領工作人員,深入居民家中,傾聽他們的心聲,對重點關注對象的情況如數家珍。通過建立跟蹤臺賬,組織頭腦風暴,用耐心、關心、細心、責任心贏得群眾理解與配合,順利完成拆遷工作,為后期開發建設騰出寶貴空間,實現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大辛河流經東風街道東部,曾因河道年久失修導致污水橫流、垃圾堆積,行洪能力不足。著眼于城市公共空間的改造升級,東風街道全力推進大辛河河道治理提升。東風街道結合居民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征遷方案,真心實意幫助解決群眾困難。經過數月攻堅,為大辛河綜合整治項目順利推進奠定基礎,全面拉開了大辛河科學整治、生態整治的序幕。未來,大辛河將被打造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觀河,實現沿岸景觀嬗變。
接下來,東風街道將以城市更新為筆,奮力譜寫宜居、宜業、宜游、宜學的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讓城市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在城市發展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奮進足跡。(張 敏)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